骨折患者护理要素包括伤口护理需观察伤口及周围皮肤情况并保持清洁,疼痛管理要评估疼痛程度并采取止痛措施,骨折部位固定与体位护理要确保固定装置牢固及指导正确体位,肿胀护理要观察肿胀情况并采取消肿措施,康复护理分早期、中期及后期进行指导,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包括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需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如年龄、病史等进行相应护理。
一、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
密切观察骨折部位伤口的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渗液。如果发现敷料渗血、渗液较多,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需要关注伤口的变化,例如老年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仔细观察伤口情况;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伤口感染风险较高,需重点留意伤口有无红肿、异味等感染迹象。
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伤口有感染倾向,需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2.保持伤口清洁
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伤口换药等操作。换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轻柔地进行操作,避免造成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和惊吓。
二、疼痛管理
1.评估疼痛程度
使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NRS)等,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不同年龄的患者评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以通过面部表情量表等方式评估疼痛。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也需要观察其身体语言等方式来判断疼痛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多种基础疾病,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评估疼痛程度。
2.采取止痛措施
非药物止痛方法包括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交流、安慰等方式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骨折患者,还可以采用体位调整来缓解疼痛,如为患者选择舒适的卧位,避免骨折部位受压。药物止痛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避免不适合的药物使用。例如,儿童一般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等的止痛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止痛方式。
三、骨折部位的固定与体位护理
1.固定装置的护理
确保骨折部位的固定装置牢固,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等。定期检查固定装置的松紧度,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固定装置的松紧度要求不同,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固定装置过紧可能影响骨骼生长,需要更频繁地评估固定装置的情况。例如,石膏固定的患者,要观察手指或脚趾的血液循环情况,如颜色、温度、感觉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体位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防止骨折部位移位。根据骨折的部位不同,体位要求也不同。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可能需要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等并发症。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容易发生压疮,翻身频率可能需要相对更频繁;肥胖患者由于体重因素,压疮风险也较高,同样需要关注体位护理。
四、肿胀护理
1.观察肿胀情况
监测骨折部位的肿胀程度,可通过测量肢体周径等方法。不同部位的骨折肿胀表现不同,如上肢骨折和下肢骨折肿胀的观察重点有所差异。对于有血液循环障碍风险的患者,如骨折伴有血管损伤的患者,肿胀情况的观察更为重要,要密切关注肿胀进展情况。
2.消肿措施
早期可以采用冷敷等方法减轻肿胀,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用冰袋等进行局部冷敷,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下肢骨折肿胀的患者,抬高患肢是常用的消肿方法,将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对于儿童患者,冷敷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避免造成冻伤。
五、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指导
在骨折早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指导。例如,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不同。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以游戏化等方式进行,增加患儿的配合度;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
2.中期及后期康复
随着骨折的恢复,逐步增加康复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中期可能开始进行骨折部位附近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负重等功能训练。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冠心病的骨折患者,康复训练要考虑心脏的承受能力,避免因康复训练诱发心脏不适。
六、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肺部感染预防
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这一点尤为重要。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需要加强肺部护理;肥胖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相对困难,也需要重点关注。
2.泌尿系统感染预防
指导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于意识不清或行动不便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女性患者泌尿系统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更要强调多饮水等措施。
3.深静脉血栓预防
对于骨折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采取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足背屈伸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如创伤严重、术后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主要依靠物理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