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系统相关原因有肩胛提肌劳损(长期不良姿势、年龄增长、女性易患,表现为酸痛或胀痛及特定姿势加重)和菱形肌损伤(突然剧烈运动、长期重复性肩部运动、有肩部受伤史、年轻人热身不充分易患,表现为肩胛骨中间区域疼痛伴肩部活动受限);脊柱相关原因有胸椎小关节紊乱(外伤、长期不良坐姿、年龄大、妊娠女性易患,表现为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及脊柱活动时加剧、部分有肋间神经放射痛)和胸椎椎间盘突出(年龄增长、慢性劳损、外伤、重体力劳动、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者易患,表现为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伴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受压症状及腹压增加动作加重疼痛);呼吸系统相关原因有胸膜炎(感染常见,儿童、老年人、特殊生理时期女性易患,表现为肩胛骨中间后背刺痛或牵拉痛及呼吸时加重伴咳嗽发热等)和肺部疾病(肺炎、肺癌等累及胸膜或胸壁可致,长期吸烟、年龄大、男性吸烟人群易患,肺炎伴发热咳嗽咳痰等,肺癌伴咳嗽咯血消瘦等);其他原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致牵涉痛,年龄大、有基础疾病者易患,心绞痛阵发性休息或服药可缓解,心肌梗死持续性剧烈不易缓解)和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可致躯体化症状,现代社会人群易患,女性更易受影响,表现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基础伴心理问题相关表现)。
一、肌肉骨骼系统相关原因
(一)肩胛提肌劳损
成因: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等,会使肩胛提肌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劳损,导致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颈部前伸,肩部上耸,会增加肩胛提肌的负担。年龄增长也可能导致肌肉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劳损情况。对于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结构和日常姿势习惯,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发生肩胛提肌劳损。
表现:疼痛多为酸痛或胀痛,可在特定姿势下加重,如颈部过度扭转或肩部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时。
(二)菱形肌损伤
成因:突然的剧烈运动,如猛力扭转身体、肩部过度外展等,可能导致菱形肌损伤;长期重复性的肩部运动,像频繁的上肢上举动作,也会使菱形肌受损。病史方面,若有肩部曾受过伤的情况,再次运动时菱形肌更容易受伤。年轻人运动时若热身不充分,发生菱形肌损伤的风险较高。
表现:肩胛骨中间区域疼痛,可能伴有肩部活动受限,比如手臂上举、后伸等动作会受到影响。
二、脊柱相关原因
(一)胸椎小关节紊乱
成因:外伤、长期不良坐姿(如脊柱侧弯姿势、久坐)等因素可引起胸椎小关节紊乱。年龄较大的人群,脊柱关节退变,也容易出现小关节紊乱。女性在妊娠期间,身体重心改变,可能导致胸椎小关节紊乱风险增加。
表现: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疼痛位置相对固定,可能伴有脊柱活动时的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肋间神经放射痛的表现。
(二)胸椎椎间盘突出
成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变,加上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容易导致胸椎椎间盘突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更易发病。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人,胸椎椎间盘突出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年龄较大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因椎间盘退变而出现胸椎椎间盘突出。
表现:除了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外,可能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受压症状(但相对腰椎间盘突出,胸椎椎间盘突出导致下肢症状的情况较少见),疼痛可因弯腰、咳嗽等腹压增加的动作而加重。
三、呼吸系统相关原因
(一)胸膜炎
成因: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是常见原因,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胸膜炎较为常见。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感染病毒引发胸膜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感染性胸膜炎。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抵抗力可能会有波动,也可能增加胸膜炎的发病风险。
表现: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疼痛多为刺痛或牵拉痛,呼吸时疼痛可加重,同时可能伴有咳嗽、发热等症状。
(二)肺部疾病
成因:肺炎、肺癌等肺部疾病可能累及胸膜或胸壁,从而引起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长期吸烟的人群,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出现相关疼痛症状。年龄较大的人群,肺部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男性吸烟人群患肺部疾病导致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的概率高于女性非吸烟人群。
表现:肺炎引起的疼痛可能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肺癌引起的疼痛可能伴有咳嗽、咯血、消瘦等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
四、其他原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成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有时可表现为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这是由于内脏神经反射引起的牵涉痛。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较高,更容易出现这种牵涉痛情况。男性和女性在有相关基础疾病时,都可能发生,但男性在更年期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升明显。
表现:疼痛可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心绞痛一般为阵发性,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多为持续性,程度较剧烈,不易缓解。
(二)心理因素
成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躯体化症状,表现为肩胛骨中间后背疼痛。现代社会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工作节奏快、生活负担重的人群,心理因素引起疼痛的概率增加。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心理因素影响出现躯体化疼痛症状。
表现:疼痛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可伴有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相关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