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主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肌缺血,稳定型心绞痛典型疼痛为压榨等感位于胸骨等处放射左肩等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由心肌缺血缺氧及冠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致中老年人男性稍高发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发作频率等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可在休息时发作各年龄段均可发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相对更易发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剧烈呈压榨等剧痛部位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持续超30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全身、胃肠道等症状及并发症中老年人发病居多男性风险高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有关;无症状心肌缺血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体检等发现心肌缺血表现患基础疾病且未规律治疗人群中常见各年龄段均可能存在男性和绝经前女性相对发病率可能低但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也会增加风险。
一、冠心病的类型
冠心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最为常见,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通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其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供血相对不足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相对不稳定,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可在休息时发作。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或完全闭塞,使心肌供血急剧减少。该型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在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中相对更易发生,同样与上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且生活方式不良如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等也可诱发。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导致相应心肌持续缺血坏死。患者常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程度较剧烈,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老年人居多,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是主要的易患因素,过度劳累、暴饮暴食、情绪激动等也可能诱发。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明显的心绞痛等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其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但心肌缺血的程度较轻或机体的疼痛阈值较高,未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该型在各年龄段均可能存在,尤其在患有基础心血管疾病且未规律治疗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和绝经前女性相对可能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略低于绝经后女性,但总体受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较大。
二、各类型冠心病的症状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
疼痛特点:典型疼痛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能迅速缓解。
诱发因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在相同的诱发条件下,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稳定。
人群差异: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发病率稍高,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更易出现,如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血脂异常的人群,由于血脂沉积在血管壁易形成粥样斑块,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疼痛特点:疼痛发作频率增加,比如原本每周发作1-2次,现在变为每天发作数次;疼痛程度加重,以往含服硝酸甘油能很快缓解,现在缓解时间延长或效果变差;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可超过20分钟。疼痛性质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从原来的压榨性痛变为更剧烈的刺痛等。
诱发因素:在休息状态下也可能发作,如夜间睡眠中突然因心绞痛醒来,且诱发因素不明显,可能在轻微活动甚至安静状态下就会发作。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相对更易出现,因为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原因,更易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疼痛特点:疼痛程度剧烈,呈压榨性、窒息性或烧灼样剧痛,患者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疼痛部位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持续时间更长,多超过30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伴随症状:可伴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全身症状,以及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等并发症。
人群差异:中老年人发病居多,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几率。
无症状心肌缺血
症状表现: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有ST段压低、T波低平等心肌缺血的表现。
人群差异: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均可能存在,男性和绝经前女性相对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可能相对较低,但如果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