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性皮炎有皮肤症状、瘙痒症状及不同部位特殊表现,皮肤症状急性期有边界不清红斑、红斑基础上密集小丘疹及严重时的水疱,亚急性期红斑丘疹颜色变淡、有少量鳞屑,慢性期有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剧烈且夜间尤甚,机制是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不同部位手部湿疹有干燥型和汗疱疹样型,面部湿疹婴儿多两颊额头等多种皮疹混合且婴儿哭闹,成人与多种因素有关易焦虑加重症状,腿部湿疹慢性小腿湿疹多见且长期站立者易患,静脉曲张性湿疹与下肢静脉曲张致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一、皮肤症状
(一)急性期症状
1.红斑:皮肤会出现边界不太清晰的红斑,这是由于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引起的。在婴儿湿疹中,面部、头部等部位常首先出现红斑,可能与婴儿皮肤薄嫩,对外界刺激更敏感有关,而且婴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因多种因素诱发炎症反应出现红斑。
2.丘疹:紧接着红斑基础上会出现密集的小丘疹,大小如针尖至粟粒状。在手部湿疹急性期,长期接触洗涤用品等刺激因素,会使手部皮肤先出现红斑,随后发展为丘疹,这是皮肤对刺激的一种炎症性细胞浸润表现。
3.水疱:严重时红斑基础上可形成水疱,水疱内含有清亮液体。对于接触性皮炎导致的湿疹样表现,接触过敏原后皮肤很快出现炎症反应,先是红斑丘疹,进而形成水疱,这是皮肤在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发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表皮内液体聚集形成水疱。
(二)亚急性期症状
1.红斑、丘疹颜色变淡:红斑颜色由鲜红转为暗红,丘疹也有所变小。在慢性湿疹反复发作后的亚急性阶段,炎症相对急性期减轻,所以红斑、丘疹颜色变淡,这是炎症逐渐消退的表现,但皮肤仍处于敏感状态。
2.少量鳞屑:皮肤表面会有少量糠状鳞屑,这是因为表皮细胞代谢加快,角质层更新异常导致的。对于干性皮肤的人群,本身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在患有湿疹亚急性期时,皮肤水分流失更多,更容易出现鳞屑,因为皮肤的保湿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角质层水分含量降低,导致角质层脱落形成鳞屑。
(三)慢性期症状
1.皮肤增厚:皮肤纹理变深,皮嵴隆起,皮肤变得肥厚。慢性湿疹患者由于长期瘙痒搔抓,皮肤不断受到刺激,导致真皮及皮下组织增生,皮肤厚度增加,例如慢性小腿湿疹患者,由于长期站立等因素,小腿皮肤反复受摩擦等刺激,逐渐出现皮肤增厚现象。
2.苔藓样变:皮肤表面粗糙,形似苔藓,是由于皮肤反复搔抓、摩擦,导致表皮及真皮浅层结构改变。在神经性皮炎样湿疹中,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可诱发,这类人群往往精神压力较大,长期的精神因素导致皮肤反复搔抓,进而出现苔藓样变,因为精神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皮肤的免疫和代谢功能,促使皮肤发生苔藓样改变。
3.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患处皮肤颜色加深(色素沉着)或变浅(色素减退)。这是因为湿疹炎症过程中影响了皮肤的黑素细胞功能,在炎症后,对于肤色较深的人群,炎症导致黑素细胞合成黑素增加,出现色素沉着;而对于肤色浅的人群,炎症可能损伤黑素细胞,导致色素减退,这与个体的基础肤色以及炎症对黑素细胞的不同影响有关。
二、瘙痒症状
湿疹性皮炎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而且瘙痒往往较为剧烈,尤其是在夜间。瘙痒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儿童患者会因为瘙痒不断搔抓,进而加重皮肤损伤,因为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更难以忍受瘙痒,会不自觉地频繁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瘙痒的机制主要是湿疹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感觉,如组胺等炎症介质会与神经末梢的受体结合,传递瘙痒信号。
三、不同部位湿疹的特殊表现
(一)手部湿疹
1.干燥型:手部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常因接触肥皂、洗衣粉等碱性物质诱发或加重。从事餐饮、清洁等工作的人群,手部频繁接触各类化学物质,更易患手部干燥型湿疹,因为这些化学物质破坏手部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水分丢失,出现干燥、脱屑、皲裂等表现。
2.汗疱疹样型:手掌、手指侧面出现深在性水疱,水疱干涸后形成脱皮。这类患者往往在季节交替时发作明显,与出汗不良、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例如在考试等精神压力大的时期,汗疱疹样湿疹容易加重,因为精神因素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汗腺分泌异常,进而引发皮肤的湿疹样反应。
(二)面部湿疹
1.婴儿面部湿疹:多发生在两颊、额头等部位,红斑、丘疹、水疱等多种皮疹混合存在,婴儿常因瘙痒而哭闹不安。婴儿面部皮肤薄嫩,免疫系统不成熟,容易对接触的衣物纤维、乳汁等多种物质过敏,从而引发面部湿疹,而且婴儿不会表达,只能通过哭闹来体现瘙痒不适。
2.成人面部湿疹:可能与化妆品、紫外线、花粉等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伴有瘙痒,患者会因为面部皮疹影响外观而焦虑,进一步加重瘙痒症状,形成心理-皮肤的恶性循环,因为面部是人体暴露部位,皮疹对外观影响大,患者心理压力增加,而心理因素又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皮肤的炎症反应,使瘙痒等症状加重。
(三)腿部湿疹
1.小腿湿疹:慢性小腿湿疹多见,表现为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常伴有瘙痒,部分患者可出现溃疡。长期站立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小腿静脉回流不畅,皮肤营养供应相对较差,而且小腿皮肤容易受到外伤、摩擦等,再加上可能存在的静脉功能异常等因素,更容易引发小腿湿疹,出现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慢性表现,严重时可能因搔抓等导致皮肤破损溃疡。
2.静脉曲张性湿疹: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在小腿下1/3出现红斑、鳞屑、溃疡等,是由于静脉曲张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营养缺乏,加上静脉淤血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出现湿疹样改变,这类患者往往有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史,静脉回流受阻是关键因素,导致皮肤发生一系列湿疹相关的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