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有遗传、免疫异常、慢性疾病等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且不同阶段有不同症状诊断依据病史皮疹特点等辅助检查可助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要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入手。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内部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如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那么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等方面参与湿疹的发病。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层中蛋白质的合成异常,使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发湿疹。
免疫异常:免疫系统的失衡在湿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h1、Th2、Th17等细胞亚群的平衡失调可导致湿疹的发生。例如,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过度激活时,会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湿疹样表现。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消化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等可能影响机体的整体状态,进而诱发湿疹。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的代谢功能下降,皮肤的营养供应和代谢调节可能出现异常,增加湿疹的发病几率。
外部因素: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刺激皮肤引发湿疹。例如,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皮肤容易出汗,汗液的刺激加上局部环境的潮湿,容易导致湿疹的发生或加重。
接触过敏原:接触某些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从而诱发湿疹。常见的如接触化纤织物、某些金属(镍、铬等)、化妆品、洗涤剂等。例如,对镍过敏的人接触含有镍的首饰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湿疹表现。
生活方式因素:
皮肤护理不当:过度清洁皮肤,如频繁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洗澡等,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湿疹。
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例如,食物中的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食用后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湿疹样改变。
二、临床表现
急性湿疹:
症状表现: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患者自觉剧烈瘙痒。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
年龄与性别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急性湿疹可能更易泛发全身,且瘙痒往往更剧烈,影响睡眠和生活。在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定差异,但不同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可能因自身身体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亚急性湿疹:
症状表现: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
年龄与性别差异:与急性湿疹类似,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亚急性湿疹阶段的表现主要是程度和范围上可能有差异,总体症状表现相似,主要是皮肤损害的炎症程度较急性湿疹减轻,但仍有瘙痒等不适。
慢性湿疹:
症状表现:常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等,边界较清楚。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年龄与性别差异:成年人慢性湿疹较为常见,儿童相对较少。在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个体的皮肤修复能力等因素会影响慢性湿疹的恢复进程。例如,成年人如果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皮肤护理,可能慢性湿疹的恢复相对较好,而如果有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恢复较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依据: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病程等进行诊断。例如,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家族过敏史、生活环境、饮食情况等;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颜色等特点;了解病程是急性、亚急性还是慢性等。
辅助检查: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或明确病因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例如,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助于提示过敏相关的疾病,但不是湿疹确诊的特异性指标;过敏原检测可以帮助患者明确可能的致敏原,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较单一,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去除接触物后较快痊愈,而湿疹多无明确接触史,皮疹多对称分布,形态多样。
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等部位,皮疹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苔藓样变明显,瘙痒呈阵发性,与情绪因素等关系密切,而湿疹的皮疹表现和分布与神经性皮炎有所不同。
四、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一般治疗:
避免刺激因素:患者应注意寻找并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等。
皮肤护理:加强皮肤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保持皮肤的水分,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例如,选择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保湿霜。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根据湿疹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的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尿素软膏等角质松解剂。
系统药物治疗: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预防:
生活方式: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心情舒畅。注意皮肤的清洁和保湿,但要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合理饮食,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环境因素:注意居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减少尘螨等过敏原的接触。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等易引起过敏的织物。
总之,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皮疹特点等,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