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方面合理控制钠盐摄入(舒张压轻度升高且无明显不适可适当增加至8-10克,注意个体差异,保证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和运动方面选择合适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强度适中,时间选下午或傍晚,避免清晨高峰运动);医疗干预在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年轻人优先用ACEI或ARB类药物,老年人选钙通道阻滞剂,特殊病史人群依病史选药;定期监测与随访包括一般人群每周至少测2次血压,特殊人群更密切监测,随访内容有血压情况及身体状况评估。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增加钠盐摄入:对于低血压高(即舒张压高为主的高血压情况)的人群,一般建议每日摄入钠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但如果是舒张压轻度升高且没有明显不适的情况,可适当增加钠盐摄入至8-10克,不过要注意个体差异,因为部分人可能对钠盐敏感。通过合理增加钠盐摄入,可使血容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升高血压,但要注意是在舒张压轻度升高且整体血压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对于舒张压明显升高的人群不建议采用此方法。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血容量不足导致舒张压轻度降低相关情况时,适量增加钠盐摄入可提升血压,但对于原发性舒张压升高的情况,需谨慎调整。
保证水分摄入:每日应保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有所差异。比如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男性,可能需要摄入更多水分以维持身体正常的血容量。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容量,血容量正常对于舒张压的稳定有一定作用。如果水分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可能对舒张压产生不良影响。
2.运动方面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快走时,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步,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5次。慢跑时,速度以自我感觉稍吃力但能坚持为准,每次持续20-30分钟,每周3-5次。游泳时,根据个人体力,每次游泳时间可在30-60分钟,每周2-3次。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血压过度波动。适度运动可以改善血管弹性,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降低舒张压。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适量运动的人群,舒张压升高的风险相对较低。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也有不同要求,如老年人运动时要更加注重安全性,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女性在运动时要根据自身生理周期等情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
注意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或傍晚,此时人体的血压相对较为稳定。避免在清晨血压高峰期进行剧烈运动,因为清晨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本身处于较高水平,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尤其是舒张压。
二、医疗干预(非药物治疗无效时)
1.针对不同人群的药物选择原则
年轻人:如果是年轻人群出现舒张压高为主的情况,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优先考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对于年轻患者的舒张压控制效果较好,且对代谢影响相对较小。例如依那普利属于ACEI类药物,它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尤其对舒张压的降低有较好效果。但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因为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血钾升高或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舒张压高时,药物选择要更加谨慎。一般可选择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氨氯地平可以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通道,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尤其适用于老年人舒张压高的情况。因为老年人往往存在动脉粥样硬化,CCB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使用药物时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压变化。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要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特殊病史人群: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出现舒张压高时,在选择药物上要优先考虑对血糖影响较小的药物。ACEI类药物对于伴有糖尿病的舒张压高患者较为合适,如贝那普利,它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如果患者有痛风病史,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可选择ACEI或ARB类药物等。
三、定期监测与随访
1.监测频率
一般人群:对于舒张压高但处于早期阶段的人群,建议每周至少测量2次血压,测量时间可选择在早晨起床后和傍晚睡前。早晨起床后测量可以反映基础血压情况,傍晚睡前测量可以了解一天中血压的波动情况。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要增加测量频率,如每天测量2-3次。对于已经开始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开始治疗的前2周内,建议每天测量血压,早晚各一次,以观察药物的初始降压效果和血压波动情况。2周后,如果血压稳定,可改为每周测量2-3次。
特殊人群:对于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较大,建议每天测量血压,最好在固定时间测量,如每天早晨起床后和下午3-4点各测量一次。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除了监测血压外,还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不适要随时测量血压,并及时就医。
2.随访内容
血压情况:医生要定期了解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包括舒张压、收缩压的变化,以及血压在一天中的波动情况。通过分析血压监测记录,调整治疗方案。
身体状况评估:要评估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包括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情况。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通过肾功能检查(如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通过眼底检查评估眼底血管情况等。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还要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因为血压和血糖之间相互影响,要综合评估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