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多在妊娠二十周后发生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表现病因包括胎盘因素免疫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分泌因素预防包括孕前保健对有高危因素者评估咨询控制基础疾病等孕期保健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产检心理调节关注特殊人群。
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定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等,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主要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母婴死亡。
二、病因
1.胎盘因素
胎盘浅着床是重要因素之一,正常妊娠时,胎盘种植于子宫肌层,滋养细胞侵入子宫螺旋动脉,使其重铸为直径较粗的血管,以增加子宫-胎盘血流灌注。而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胎盘浅着床导致螺旋动脉重铸不足,胎盘血流灌注减少,缺血缺氧刺激胎盘释放多种因子进入母体循环,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血压升高。
年龄因素:孕妇年龄过小(<18岁)或过大(≥35岁)均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年轻孕妇可能存在胎盘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异常等情况;高龄孕妇身体各系统功能相对较弱,血管弹性等不如适龄孕妇,容易出现血管调节功能紊乱。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史的孕妇,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凝血-纤溶系统等。
2.免疫因素
母体对胎儿的免疫耐受失衡是发病的重要机制。正常妊娠时,母体免疫系统对胎儿半同种异体抗原处于耐受状态,而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这种免疫耐受被打破,母体免疫系统对胎盘滋养细胞产生免疫攻击,导致胎盘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性别因素:女性妊娠后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妊娠期间的免疫调节、内分泌等方面更容易出现紊乱,这可能与女性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从而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风险。
3.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多种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体内存在氧化应激状态,过多的氧自由基产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失衡,例如内皮素-1合成增加,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生活方式因素:孕妇长期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加重血管负担,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缺乏运动的孕妇,血液循环相对缓慢,血管调节能力下降,也容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风险。
4.内分泌因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胎盘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增多,RAAS被激活,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钠水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和血压升高。
病史因素: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孕妇,妊娠期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糖尿病孕妇由于糖代谢紊乱,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容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高血压病史的孕妇,血管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病变,妊娠后身体的生理变化进一步加重血管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三、预防
1.孕前保健
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的女性,如既往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史、家族中有相关病史、患有慢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孕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咨询。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合适范围。例如,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孕前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一般收缩压应控制在13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80mmHg以下,同时要监测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理想范围。
年龄因素相关的预防:对于高龄孕妇,孕前应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评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提前做好孕期保健的规划。
2.孕期保健
合理饮食:孕妇应保持均衡饮食,减少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g,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要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孕期体重增长应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来合理控制。一般孕前BMI正常(18.5-23.9kg/m2)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建议控制在11.5-16kg;孕前BMI过低(<18.5kg/m2)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可适当增加至12.5-18kg;孕前BMI过高(≥28kg/m2)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7-11.5kg。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一般建议孕妇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适量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有助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于有运动禁忌证的孕妇,如既往有流产史、胎盘低置等情况,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
定期产检: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体重等指标。一般从妊娠早期开始,应每月进行一次产检,妊娠28周后每2周产检一次,妊娠36周后每周产检一次。通过定期产检可以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迹象,如血压轻度升高、尿蛋白微量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心理调节:孕期孕妇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和血管调节功能。孕妇应注意心理调节,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家人也应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特殊人群关注:对于有慢性疾病史的孕妇,如患有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除了常规的孕期保健外,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例如,患有糖尿病的孕妇要严格监测血糖,按照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方案进行管理,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孕期保健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