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护理包括一般护理中依骨折类型选合适体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病情、定时翻身等皮肤护理、维护牵引装置及护理牵引针的牵引护理、提供营养均衡及多饮水的饮食护理、早期进行非骨折部位肢体活动及后期逐步增加骨折部位相关锻炼的康复护理,儿童患者护理需更注重轻柔、细致、个性化及符合其生长发育特点。
一、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
对于骨盆骨折患者,需根据骨折类型等情况选择合适体位。例如,若为稳定性骨盆骨折,可采取仰卧位,在膝下垫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可能需要采用平卧位,保持身体平直,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防止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不同体位的选择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和避免骨折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
对于儿童骨盆骨折患者,由于其骨骼等组织的特殊性,体位护理更要轻柔,严格按照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来调整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骨折愈合和导致其他并发症。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骨盆骨折可能导致大量失血,所以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例如,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并记录。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若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
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包括局部有无肿胀、淤血、畸形等变化。对于老年骨盆骨折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更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骨折后的病情变化可能更加复杂。
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液颜色,因为骨盆骨折可能合并泌尿系统损伤,如尿道损伤等,通过尿量和尿液颜色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情况。正常成人尿量应保持在30-50ml/h,若尿量减少或尿液颜色异常,需及时处理。
二、皮肤护理
1.预防压疮
由于骨盆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皮肤容易受到压迫而发生压疮。要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床、减压床垫等辅助设备,或者使用软枕等垫起,减轻局部压力。例如,在骶尾部、足跟等部位进行垫护。
对于儿童骨盆骨折患者,皮肤更加娇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选择合适的减压用品,并且要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和完整性,及时发现早期压疮迹象,如皮肤发红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2.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为患者进行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擦浴时要注意调节室温,一般保持在24-26℃左右,防止患者着凉。对于会阴部等容易污染的部位,要特别注意清洁,可使用温水轻轻清洗,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儿童患者的皮肤护理要更加注重温和,选择刺激性小的清洁用品,清洗后要确保皮肤完全干燥,避免因皮肤潮湿引发皮肤问题。
三、牵引护理
1.牵引装置的维护
若患者进行骨牵引,要检查牵引装置是否牢固,包括牵引绳是否通畅、牵引重量是否合适等。例如,股骨髁上牵引时,要定期检查牵引弓的固定情况,防止牵引弓松动导致牵引失效。牵引重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骨折情况由医生确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不能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对于儿童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牵引时,要特别注意牵引装置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因为儿童的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处于发育阶段,牵引重量和装置的调整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牵引部位的反应。
2.牵引针护理
观察牵引针处的皮肤情况,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每天用碘伏等消毒剂对牵引针孔进行消毒,消毒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如果发现牵引针处有异常情况,如明显红肿、分泌物等,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儿童患者的牵引针孔护理要更加细致,因为儿童的皮肤和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更易感染,所以消毒要更加严格,密切关注牵引针孔周围的变化。
四、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
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物质的饮食。蛋白质有助于骨折的修复,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维生素C、D等对骨骼健康有益,维生素C可以从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等)中获取,维生素D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但要注意避免暴晒)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等)来补充。钙的补充可以通过牛奶、豆制品等食物,例如每天保证500ml以上的牛奶摄入。
对于儿童骨盆骨折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生长发育需求来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正常发育。例如,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营养需求不同,要提供适合其年龄段的营养丰富的食物。
2.多饮水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以促进尿液排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尤其是对于合并泌尿系统损伤风险的骨盆骨折患者,多饮水是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
儿童患者也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可少量多次饮用,防止引起儿童的不适,如腹胀等情况。
五、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锻炼
在骨折早期,可指导患者进行非骨折部位的肢体活动,如上肢的屈伸、握拳等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每天指导患者进行上肢的主动运动,每次运动10-15分钟,每天3-4次。
对于儿童骨盆骨折患者,早期康复锻炼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可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儿童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避免因儿童不配合而影响康复锻炼效果。例如,让儿童进行简单的手指抓握玩具等活动,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耐受情况。
2.后期康复锻炼
当骨折逐渐愈合后,可逐步增加骨折部位相关的康复锻炼。例如,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周围肌肉的收缩舒张锻炼,如仰卧位时进行盆底肌收缩等运动,以增强骨盆周围肌肉力量,促进骨盆功能恢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
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锻炼时,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和骨折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确保锻炼既有助于骨折恢复,又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康复锻炼,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再次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