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外痔疮是外痔的一种,有疼痛、肿胀、局部发红等症状,由不良排便习惯、久坐久站、局部感染等诱因引起,可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需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注意肛门局部清洁。
一、炎性外痔疮的定义
炎性外痔疮是外痔的一种类型,是由于肛门缘皮肤皱襞发生炎症性水肿,导致局部出现疼痛、肿胀、发红等症状的疾病。常因排便时用力过猛、剧烈运动、久坐久站等因素,使肛门局部静脉丛破裂,加上细菌感染等引起炎症反应。
二、炎性外痔疮的症状表现
1.疼痛:患者通常会感到肛门局部有明显的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排便或坐下时,疼痛可能会加剧。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了肛门周围的神经末梢。例如,炎症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和刺激,从而引发疼痛。
2.肿胀:肛门缘可见肿胀的肿物,触摸时质地较软,有触痛。肿胀是由于炎症引起的组织液渗出和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所致。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肿胀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排便感受。对于女性患者,孕期由于盆腔压力增加等因素,可能更易引发炎性外痔疮且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男性患者若长期久坐、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及加重肿胀症状。
3.局部发红:病变部位皮肤颜色发红,这是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充血的表现。发红的程度可因炎症的轻重而有所不同,轻度炎症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轻微发红,重度炎症则发红较为明显。
三、炎性外痔疮的诱因
1.不良排便习惯
排便时间过长:例如一些人在排便时喜欢长时间蹲坐看书、玩手机等,导致排便时间超过10分钟,这会使肛门局部静脉丛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发生淤血、扩张,进而引发炎性外痔疮。不同年龄人群中,青少年若有长期排便时间过长的习惯,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相对减弱,更易出现排便时间过长的情况,从而成为炎性外痔疮的诱因。
排便用力过猛:部分人排便时过于用力,比如便秘患者在排便时使劲用力,会使腹压急剧升高,影响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导致静脉丛破裂出血并引发炎症,进而形成炎性外痔疮。不同性别中,男性在体力劳动后可能更易出现排便用力过猛的情况,女性在孕期由于盆腔压力增大,也可能因排便用力而诱发炎性外痔疮。
2.久坐久站
久坐: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肛门局部受到压迫,血液循环不畅,静脉丛容易淤血扩张。一般来说,每天久坐超过4小时的人群,患炎性外痔疮的风险会明显增加。不同年龄的久坐人群中,年轻人由于工作性质可能久坐时间更长,老年人若因行动不便久坐,也需注意预防炎性外痔疮。
久站:一些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如教师、售货员等,肛门部位处于下垂状态,静脉回流受阻,同样容易引发炎性外痔疮。不同性别中,男性从事久站职业的比例可能相对较高,女性若因工作需要久站,也应关注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
3.局部感染
细菌感染:肛门局部皮肤褶皱较多,容易残留粪便等污染物,若不注意清洁,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引起局部感染,进而导致炎性外痔疮。例如,不经常清洗肛门、擦拭肛门方向不正确等情况,都可能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不注意肛门清洁,也可能因局部感染引发炎性外痔疮;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局部感染后更易发展为炎性外痔疮。
四、炎性外痔疮的诊断方法
1.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的情况,能够直接看到肛门缘是否有肿胀、发红、肿物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视诊时需要注意观察的细节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的肛门视诊要更加轻柔、仔细,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进行视诊时,要考虑到局部的特殊情况。
2.直肠指诊:医生将手指伸入直肠进行触摸,了解直肠内及肛门周围的情况,判断是否有肿物、触痛等。直肠指诊可以辅助诊断炎性外痔疮,并与其他肛门直肠疾病进行鉴别。不同年龄的患者,直肠指诊时的配合程度和医生操作的力度可能有所不同。对于老年人,直肠指诊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损伤;儿童患者则需要在家长配合下,尽量让患儿放松,以便顺利进行直肠指诊。
3.肛门镜检查:通过肛门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肛门内部及齿状线附近的情况,明确炎症的部位、程度等。肛门镜检查对于诊断炎性外痔疮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直接看到直肠黏膜及肛门皮肤的病变情况。在进行肛门镜检查时,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和解释,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五、炎性外痔疮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可使用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这样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坐浴时的水温要适宜,儿童坐浴时家长要注意看护,避免烫伤;老年人坐浴时要注意防滑等安全问题。同时,要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活动。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等,起到消肿、止痛、消炎的作用。但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谨慎,例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女性在孕期、哺乳期使用药物时要咨询医生,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2.预防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保持大便通畅,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等方式预防便秘。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调整饮食和排便习惯,例如儿童要培养良好的排便规律,老年人要注意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
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对于久坐久站的人群,可每隔1-2小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散步、做提肛运动等。提肛运动对于各年龄、性别的人群都有好处,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收缩肛门动作,老年人做提肛运动时要注意力度适中。
注意肛门局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燥,擦拭肛门时要注意由前向后,避免将粪便污染带到肛门周围。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要重视肛门的清洁卫生,儿童要在家长帮助下做好肛门清洁,女性在经期要增加清洁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