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炎症性疾病由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感染因素有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和全身症状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止泻止吐补液治疗病因治疗抗感染等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处理饮水安全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环境卫生清洁消毒。
一、胃肠炎的定义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二、胃肠炎的常见病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较为常见。诺如病毒感染在人群中传播较易,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多见于儿童及成人,在学校、餐厅等人群聚集场所易暴发流行;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弯曲杆菌等。沙门氏菌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传播;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可引起严重的肠道感染;弯曲杆菌常通过食用受污染的禽肉、牛奶等传播。
寄生虫感染:比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可通过污染的水源等途径感染人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非感染因素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含有毒物质(如毒蘑菇、河豚毒素等)的食物,可引发胃肠炎。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肠黏膜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导致肠道出现慢性炎症,属于自身免疫介导的胃肠炎相关疾病,这类疾病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病情可能呈反复发作的特点。
三、胃肠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腹泻;恶心、呕吐,可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等;腹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各异,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脱水表现,如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乏力、精神萎靡等情况,婴幼儿脱水可能还会表现为囟门凹陷等;对于婴幼儿,还可能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成人若频繁呕吐、腹泻可能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四、胃肠炎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接触史(如是否接触过感染源等)、既往病史等。比如询问近期是否食用过可疑的不洁食物,是否与胃肠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检查,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初步判断胃肠炎症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等。例如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常可见较多白细胞等。
血常规检查:通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一般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降低。
病原体检测:如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等,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病原体,指导治疗。
五、胃肠炎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患者可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不超过6-8小时),然后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对于婴幼儿患者,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摄入。
对症治疗
止泻治疗:若腹泻严重,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尤其是儿童。对于非感染性的轻度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改善;对于感染性腹泻,需先明确病原体,若为细菌感染且有明确指征时可考虑使用止泻药物,但一般不主张过早使用强效止泻药,以免影响病原体排出。
止吐治疗:频繁呕吐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时,可使用止吐药物,同样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使用时机。
补液治疗: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补液治疗,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脱水时则需要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不同年龄段患者补液量和补液成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婴幼儿补液要特别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可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则需要使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六、胃肠炎的预防措施
饮食卫生
食物处理:购买新鲜的食物,肉类、蛋类等要确保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蔬菜要清洗干净,去除农药残留等;储存食物要注意方法,避免食物变质。
饮水安全:饮用安全的水源,对于可疑污染的水源要避免饮用,如外出时尽量饮用瓶装水等;家庭中要保证饮用水的卫生,定期清洁饮水设备等。
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后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搓手时间不少于20秒,可有效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不同年龄段人群都需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儿童需要家长督促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洗手方法。
避免接触感染源:在胃肠炎流行季节或地区,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果身边有人患有胃肠炎,要注意与其保持适当距离,减少接触感染的风险。
加强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尤其是厨房、餐厅、卫生间等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的场所;对于呕吐物、粪便等要及时、正确地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