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手术适应证包括移位明显的儿童及成人锁骨骨折、开放性锁骨骨折、合并胸部损伤的锁骨骨折;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术前需行影像学检查和全身状况评估;术后护理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并发症有感染、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感染因切口或基础状况致需严格术前准备、无菌操作及术后观察处理,神经损伤因操作不当致需熟悉解剖、轻柔准确操作,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血运破坏等致需减少软组织剥离、合适固定、加强营养及监测愈合情况。
一、手术适应证
1.移位明显的锁骨骨折
对于儿童锁骨骨折,若骨折端移位超过2cm、成角大于15°,或双侧锁骨骨折存在明显重叠移位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明显移位可能影响胸廓发育等,但需综合评估。
成人锁骨骨折中,当骨折端移位严重,如短缩超过1cm、骨折端有明显分离、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时,通常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锁骨骨折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时,手术解除骨折端对神经的压迫是必要的。
2.开放性锁骨骨折
开放性锁骨骨折由于存在伤口污染,为了降低感染风险,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清创并修复骨折断端,恢复锁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锁骨骨折合并胸部损伤
当锁骨骨折合并有严重胸部损伤,如血气胸等,需要通过手术固定锁骨,同时处理胸部损伤相关问题,此时手术可以更好地稳定骨折部位,利于患者整体病情的处理。
二、手术方式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钢板内固定
适用于大多数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手术切口多选择锁骨上方,沿锁骨走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骨折端。将骨折复位后,选用合适长度的锁骨钢板进行固定。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较好,能够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钢板的选择需要考虑到骨骼的生长和强度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弹性较好、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钢板;成人则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厚度和长度的钢板。
髓内钉内固定
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锁骨骨折也可采用髓内钉内固定。通过在锁骨近端或远端钻孔,将髓内钉插入髓腔,固定骨折端。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对锁骨周围软组织的剥离较少,但对骨折的复位要求较高。在选择髓内钉内固定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骨骼的粗细等情况来决定。
三、术前准备
1.影像学检查
术前需要进行X线检查,明确锁骨骨折的部位、移位情况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重建,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例如,对于骨折端存在复杂粉碎情况的患者,三维CT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骨折的粉碎程度和移位方向,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材料。
2.全身状况评估
对于老年患者,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手术是有创操作,心肺功能不佳可能增加手术风险。例如,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肺功能测定等。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儿童患者则需要评估其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确保患儿能够耐受手术和术后恢复。
四、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有无渗血、渗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安抚患儿情绪,减少其哭闹等增加切口张力的行为。
2.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术后1-2周)
术后1周内,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腕关节的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儿童患者由于配合度相对较低,需要家长协助进行简单的手指和腕部活动。成人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中期康复(术后2-8周)
术后2周左右,可开始进行肩部的钟摆样活动,即患者身体前倾,患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逐渐增加肩部的外展、前屈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对于儿童患者,中期康复时要根据其生长发育和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活动强度,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后期康复(术后8周以上)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可逐渐增加肩部的力量训练,如进行肩部的外展抗阻训练等。同时,进行全方位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内旋、外旋等,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成人患者在后期康复中可以通过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来提高肩部的功能,而儿童患者则需要在保证骨折完全愈合的前提下,逐步恢复正常的肩部活动,避免影响其骨骼和关节的正常发育。
五、并发症及预防
1.感染
发生原因
手术切口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开放性锁骨骨折患者,伤口污染可能导致细菌滋生。此外,患者自身的基础状况,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等,也容易增加感染风险。
预防措施
严格进行术前皮肤准备,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要彻底清创。术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如切口红肿、渗液等,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清创、使用抗生素等。
2.神经损伤
发生原因
在手术过程中,尤其是解剖锁骨周围结构时,可能损伤臂丛神经等。例如,钢板放置位置不当或操作不当可能会压迫或损伤神经。
预防措施
手术医生要熟悉锁骨周围的解剖结构,操作要轻柔、准确。在放置钢板等内固定物时,要确保位置正确,避免对神经造成压迫。对于复杂的骨折情况,术前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术中根据情况调整操作,以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
3.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发生原因
骨折端血运破坏严重,如骨折端粉碎严重、手术过程中对骨折端软组织剥离过多等,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此外,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等也会影响骨折愈合。儿童患者如果骨折端血运破坏严重,也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情况,因为儿童骨骼的生长和修复能力虽然较强,但严重的血运破坏仍会影响愈合。
预防措施
手术中要尽量减少对骨折端软组织的剥离,保护骨折端的血运。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保证骨折端固定稳定。对于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尤其是儿童患者,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一旦发现有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调整康复方案、再次手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