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是骨膜受感染、创伤、劳损等刺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感染性因素包括病原体血行或直接侵入,创伤性因素有急性创伤和慢性劳损,其他因素有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局部有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全身症状见于感染性骨膜炎,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感染性骨膜炎需抗感染和局部处理,非感染性骨膜炎需休息、物理和药物治疗,预防要合理运动、运动后放松、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和避免创伤等。
骨膜炎是骨膜发生的炎症性疾病。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等,对骨的营养、生长、修复等起重要作用。当骨膜受到感染、创伤、劳损等因素刺激时,就会引发炎症反应,出现一系列症状。
病因
感染性因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原因。例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膜,引起化脓性骨膜炎;或者局部皮肤破损,病原体直接侵入骨膜导致感染。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因感染引发骨膜炎。
创伤性因素:
急性创伤:如骨折、骨的直接撞击伤等,会导致骨膜的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运动爱好者在剧烈运动中,如篮球运动员急停、急转时,可能因足部过度扭转等导致足部骨膜创伤性炎症。
慢性劳损:长期、反复的过度运动,使骨膜受到反复牵拉、摩擦,如长跑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小腿骨膜长期受到牵拉,容易引发慢性骨膜炎。这种情况在长期从事单一运动项目、运动姿势不正确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其他因素:
免疫性疾病:像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骨膜,引发炎症。这类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的易感性差异,且病情可能受自身免疫状态影响,在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下容易发作。
代谢性疾病:例如痛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骨膜周围,可刺激骨膜引发炎症。痛风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等生活方式因素是重要诱因,会影响病情的发作和控制。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是骨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感染性骨膜炎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创伤性骨膜炎疼痛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慢性劳损引起的骨膜炎多为隐痛、酸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在行走、跑步时,小腿胫骨部位会出现疼痛。
肿胀: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引起肿胀。感染性骨膜炎肿胀可能伴有红热表现,创伤性骨膜炎肿胀程度根据损伤情况不同,轻者仅轻微肿胀,重者局部明显肿胀、皮肤发亮。
压痛:在骨膜炎症部位有明显压痛,用手指按压时疼痛明显,这是骨膜炎的重要体征之一。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关节或肢体的活动会受到限制。例如,腕部骨膜炎患者会出现手腕活动不灵活,不能正常做抓握、伸展等动作;下肢骨膜炎患者行走困难,严重时可能跛行。
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儿童感染性骨膜炎时,由于自身反应特点,体温变化可能更为明显,且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而非感染性骨膜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畸形等;触诊检查压痛部位、范围等;还会进行关节或肢体活动度的检查,初步判断骨膜炎症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骨膜增厚等表现,对排查骨折等情况有重要作用,但对于早期骨膜炎症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磁共振成像(MRI):对骨膜炎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晰显示骨膜水肿、增厚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膜的炎症改变,尤其是对于软组织和骨膜的细微病变显示更清楚,在儿童和青少年骨膜炎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们的骨骼尚未完全成熟,MRI能更好地评估病变范围和程度。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感染性骨膜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感染指标异常;非感染性骨膜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
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这两项指标在炎症状态下会升高,感染性骨膜炎时升高更为明显,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程度的指标,治疗后指标下降往往提示病情好转。
治疗原则
感染性骨膜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年龄因素,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合适的抗生素种类,且要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迁延不愈。
局部处理:如果有脓肿形成,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局部还可进行清创等处理,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进一步扩散。
非感染性骨膜炎:
休息:减少患病部位的活动,让骨膜得到充分休息,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例如,下肢骨膜炎患者需要避免长时间行走、跑步等,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儿童在休息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保护导致肌肉萎缩等情况,可在病情允许下进行适当的肌肉放松活动。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要严格控制热敷温度和时间;超短波等治疗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等调整治疗参数。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谨慎,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避免对胃肠道等造成不良影响。还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改善局部微循环的药物等。
预防措施
运动方面:
合理运动: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使身体各部位尤其是骨骼、关节、肌肉等做好运动准备;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和突然的剧烈运动。例如,青少年在进行篮球、足球等运动时,要遵循正确的运动规范,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防止因运动损伤引发骨膜炎。
运动后放松: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活动,帮助缓解肌肉紧张,减少骨膜受到的牵拉和摩擦。可以进行慢跑、瑜伽等放松运动,促进身体恢复。
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身体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钙、维生素等对骨骼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以促进骨骼正常发育;成年人也要注意饮食营养,维持骨骼健康状态,降低骨膜炎等骨骼疾病的发生风险。
避免创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骨骼,避免受伤。例如,进行危险工作或活动时要佩戴好防护装备;儿童在玩耍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碰撞等。对于有慢性疾病如痛风等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骨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