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腹泻的常见原因包括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饮食因素(食物过敏、不耐受、暴饮暴食)、药物副作用、精神心理因素、气候变化等,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应对建议包括一般处理(调整饮食、注意休息、腹部保暖)和医疗干预(感染因素用对应药物、肠道疾病规范治疗、药物副作用调整药物等)。
一、常见原因
(一)肠道感染
1.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腹痛、腹泻。例如,沙门菌感染常与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有关,患者除了腹痛腹泻外,可能还伴有发热等症状,相关研究表明细菌感染引发的肠道炎症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泻表现。
2.病毒感染:像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也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常引起秋季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会出现水样腹泻、腹痛等症状,病毒在肠道内复制繁殖,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3.寄生虫感染:比如蛔虫、绦虫等寄生虫寄生在肠道内,会损伤肠道黏膜,引起腹痛、腹泻。以蛔虫感染为例,蛔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痉挛出现腹痛,同时影响肠道消化吸收,引发腹泻,有研究显示寄生虫感染肠道后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肠道功能异常。
(二)肠道疾病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能伴有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肠道黏膜会出现溃疡、炎症等病理改变,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克罗恩病:同样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肠道各部位,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腹泻也是常见症状,病情迁延不愈,会导致肠道狭窄、穿孔等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调节异常等多方面因素。
2.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腹痛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等症状,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症状。
(三)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有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等,食用后会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例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者,饮用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不能正常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2.食物不耐受:除了过敏,还有食物不耐受情况,如有些人进食大量辛辣、油腻食物后,会刺激肠道,引起腹痛、腹泻。辛辣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使肠道蠕动加快,而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肠道负担,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症状。
3.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超过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会导致腹痛、腹泻。过多的食物在肠道内堆积,消化酶相对不足,不能充分消化食物,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表现。
(四)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的副作用,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同时抗生素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腹痛。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原本的有益菌被大量杀灭,有害菌趁机繁殖,破坏了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进而出现腹痛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
(五)其他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腹痛、腹泻。精神心理因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肠道的蠕动、分泌等功能,比如长期焦虑的人,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道蠕动,导致消化不良,或者通过其他机制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
2.气候变化:突然的寒冷刺激等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蠕动功能,导致腹痛、腹泻。寒冷时,胃肠道血管收缩,肠道供血相对减少,同时肠道蠕动可能会加快,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群更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二、不同人群特点
(一)儿童
儿童经常腹痛腹泻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儿童饮食不规律,容易出现暴饮暴食或食用不洁食物、过敏食物等情况;儿童的胃肠功能相对脆弱,对环境变化等因素更敏感,比如气温变化时更容易出现腹痛腹泻。而且儿童表达症状可能不太准确,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发热、呕吐、精神状态等情况。
(二)老年人
老年人经常腹痛腹泻可能与肠道功能衰退有关,老年人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肠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同时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可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神经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症状,而且老年人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较差,服用某些药物后更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三)女性
女性经常腹痛腹泻可能与特殊的生理周期有关,部分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与体内激素变化影响肠道功能有关;女性在精神心理方面相对更敏感,更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如工作压力大、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另外,女性如果患有妇科疾病,有时也可能会引起肠道的反射性疼痛,导致腹痛腹泻,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应对建议
(一)一般处理
1.调整饮食:对于因饮食因素引起的腹痛腹泻,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如果是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导致的,应避免食用相关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如食用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轻肠道负担。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得到恢复,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调整。无论是儿童、老年人还是其他人群,充足的休息都有利于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包括肠道功能。
3.腹部保暖:对于因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腹痛腹泻,要注意腹部保暖,可以使用热水袋等热敷腹部,缓解肠道痉挛引起的腹痛。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要注意腹部保暖,因为他们的体质相对较弱,对寒冷刺激更敏感。
(二)医疗干预
1.感染因素引起: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痛腹泻,需要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但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痛腹泻,需要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2.肠道疾病引起: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可能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类型进行治疗,如使用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肠道菌群等药物,同时要注重心理调节。
3.药物副作用引起:如果是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腹痛腹泻,需要评估是否可以调整药物,如更换其他不引起该副作用的药物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