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遗传、肠道慢性疾病有关,表现为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检查有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肠炎发病与感染、自身免疫、药物、过敏有关,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检查有粪便常规、结肠镜、血液检查等,治疗有针对病因的抗感染、免疫调节及对症支持等。
一、发病原因
肠癌: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化的概率增加,例如50岁以上人群肠癌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内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延长;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肠道蠕动,导致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肠癌发生风险;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与肠癌发病相关,吸烟可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等多种机制促进肠癌发生。
遗传因素:部分肠癌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逐渐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终将发展为肠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也会使个体患肠癌几率大幅升高。
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若长期不愈,肠道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引发肠癌。
肠炎: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可引起病毒性肠炎;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感染较为常见,不洁饮食是常见诱因,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感染;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感染也可导致肠炎。
自身免疫因素: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自身免疫性肠炎,具体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有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青少年及中青年相对多见,且无明显性别差异的绝对倾向,但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肠炎可能有一定发病特点。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引发肠炎,不同年龄人群因用药情况不同而有差异,老年人因常患有多种疾病而用药种类相对较多,发生药物性肠炎风险可能增加。
过敏因素:如食物过敏,对牛奶、海鲜等过敏的人群食用相关过敏食物后可出现肠道过敏反应导致肠炎,儿童因饮食种类相对局限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食物过敏引发肠炎的情况较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肠癌: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早期可能仅有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可变形,如变细,或粪便中带血、黏液等,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这些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但也应引起重视。
腹痛:早期多为隐痛,程度较轻,随着肿瘤生长,可出现肠梗阻时腹痛加剧,表现为阵发性绞痛,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表述不典型。
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等,中老年人是肠癌好发人群,若发现腹部异常肿块需高度警惕。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由于长期慢性失血、肿瘤消耗等,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变差,老年人本身营养储备相对较少,出现全身症状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肠炎:
腹泻:是肠炎常见症状,急性肠炎腹泻较为剧烈,每日排便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可为稀水样、黏液脓血便等;慢性肠炎腹泻程度相对较轻,可为间歇性腹泻,不同病因导致的肠炎腹泻特点有所不同,感染性肠炎腹泻常伴有腹痛、发热等表现,自身免疫性肠炎腹泻可能伴有肠道外表现如关节疼痛等。
腹痛:急性肠炎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多在脐周;慢性肠炎腹痛程度相对较轻,可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儿童肠炎患者因无法准确表述腹痛部位,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发热:感染性肠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能出现高热;自身免疫性肠炎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老年人感染后发热反应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明显。
其他症状:如溃疡性结肠炎还可伴有里急后重等症状,克罗恩病可能出现瘘管形成等肠道外表现,儿童肠炎若腹泻严重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
三、检查方法
肠癌:
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阳性结果提示消化道出血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进行该检查,老年人因肠道疾病发生率高,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有重要意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中老年人是重点检查人群,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口服泻药清洁肠道等。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肠炎:
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肠炎的类型和病因,儿童肠炎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时需要妥善收集粪便标本。
结肠镜检查:对于炎症性肠病等肠炎可明确肠道黏膜炎症的部位、范围、程度等,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要注意观察肠道黏膜的典型表现,如溃疡性结肠炎的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等。
血液检查:感染性肠炎可出现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自身免疫性肠炎可出现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以及自身抗体阳性等,老年人进行血液检查时需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基础情况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四、治疗原则
肠癌:
手术治疗:是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等,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异较大,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来决定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化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晚期肠癌的姑息化疗等,化疗药物有多种,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老年人化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对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等。
放疗:可用于局部晚期肠癌的治疗,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等作用,对于老年患者需要考虑放疗对身体耐受性的要求,评估放疗的获益与风险。
肠炎:
感染性肠炎:病毒感染性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细菌感染性肠炎需要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遵循安全原则,避免滥用;寄生虫感染性肠炎需要使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自身免疫性肠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肠炎治疗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药物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制定方案,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需要密切监测副作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用药也需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对症支持治疗:无论是哪种肠炎,都需要注意休息,调整饮食,对于腹泻严重者需要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儿童肠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整,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