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诊断有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含外伤史、疼痛肿胀等,影像学有X线、CT、MRI等;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用石膏等固定加药物辅助,手术用于明显移位等,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固定期有肌肉收缩等锻炼和消肿护理,中期拆除固定后有关节活动等训练,后期愈合后有力量训练等恢复正常活动;预后包括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有差异,功能恢复不一且可能有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需规范治疗预防。
一、脚踝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后脚踝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淤血,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需仔细观察其脚踝部位的异常表现,如是否拒绝站立、行走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外伤机制可能不同,儿童多因玩耍时的扭伤等,成人则可能因运动、交通事故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脚踝局部压痛、畸形(如明显的肿胀导致外观改变,或骨折端移位引起的反常畸形),有时可触及骨擦感或闻及骨擦音,但骨擦感和骨擦音的检查需谨慎,避免加重患者损伤。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脚踝骨折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如内踝、外踝、后踝等部位的骨折)、骨折的类型(如裂纹骨折、横行骨折、斜行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X线的投照角度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骨骺的情况在X线片上也需仔细观察,避免漏诊骨骺损伤等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脚踝骨折,如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多部位骨折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方向等,有助于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一些累及踝关节负重关节面的骨折,CT三维重建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关节面的损伤情况。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脚踝骨折合并的软组织损伤情况,如韧带损伤、关节囊损伤等。在判断儿童脚踝骨折合并的软骨损伤等方面也有一定价值,但一般不是脚踝骨折的常规检查,多在怀疑有重要软组织损伤时使用。
二、脚踝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脚踝骨折,如裂纹骨折等,可采用保守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也可考虑保守治疗。儿童的一些青枝骨折等也可能适合保守治疗。
治疗方法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过石膏或支具将脚踝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定期调整固定装置,避免因生长导致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确保既能稳定骨折端,又不影响肢体的正常血运。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之后根据X线复查情况决定是否拆除固定并开始功能锻炼。
药物辅助:可使用一些消肿止痛的药物辅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对儿童的胃肠道等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在骨折早期肿胀明显时使用,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症状。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脚踝骨折,如骨折端移位超过一定程度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或累及关节面的骨折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三踝骨折、波及关节面的双踝骨折等多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
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端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手术中要确保骨折端解剖复位,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骺的存在,手术中需特别注意避免损伤骨骺,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和固定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可选择生物相容性好、对骨骺影响小的内固定材料,并根据儿童的骨骼生长特点调整手术操作。
关节融合术:在一些严重的脚踝骨折且关节面破坏严重、无法通过复位内固定恢复功能的情况下,可能会考虑关节融合术,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关节融合会影响肢体的生长和功能,需谨慎选择。
三、脚踝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患者即可开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肌肉收缩锻炼,如足趾的屈伸活动、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通过肌肉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助于骨折端的稳定。例如,足趾的屈伸活动可每小时进行多次,每次持续数秒,重复多次。
肿胀消退护理: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抬高患肢的舒适度,避免固定装置影响抬高效果,同时要观察患肢的肿胀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拆除外固定后,开始进行脚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可通过主动运动结合被动运动的方式进行,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例如,患者可坐在床边,缓慢屈伸脚踝关节,或由家属辅助进行轻柔的内外翻活动。儿童患者由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进行平衡板、平衡垫等训练,增强脚踝关节的稳定性和本体感觉。可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训练强度和方式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儿童患者可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式训练来提高参与度,如在平衡垫上进行跳跃等游戏,但要注意安全。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
力量训练:进行腿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踮脚尖、直腿抬高、负重行走等训练,增强脚踝周围肌肉的力量,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力量训练需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负荷。儿童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避免过度负重,可先从较轻的负荷开始,如使用小重量的沙袋进行辅助训练等。
恢复正常活动:在经过充分的康复训练后,逐渐恢复正常的行走、运动等活动。但在恢复活动初期,要注意活动的强度和时间,避免再次受伤。不同年龄的患者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不同,儿童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逐步过渡,如先从短距离行走开始,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直至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和运动。
四、脚踝骨折的预后
1.骨折愈合情况
一般情况下,经过规范的治疗和康复,大多数脚踝骨折患者可以达到骨折愈合。但骨折愈合的时间因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而异。儿童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可能3-4个月即可达到临床愈合,而成人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可能会延长。
骨折愈合后,需通过X线等检查评估骨折愈合的质量,如骨折线是否模糊、骨痂生长情况等。若骨折愈合不良,可能会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2.功能恢复情况
经过积极的康复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的踝关节功能,能够恢复正常的行走、日常生活活动等。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踝关节活动受限、力量减弱等,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恢复潜力,但若康复不及时或不规范,也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肢体功能和生长发育。创伤性关节炎是脚踝骨折常见的远期并发症,表现为踝关节疼痛、活动时加重、关节僵硬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在于骨折治疗过程中尽可能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以及规范的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