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疾病,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发病与免疫、遗传、系统疾病、感染、环境等因素相关,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局部为主、全身为辅,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减轻压力、定期检查预防,不同人群在口腔溃疡发生和防治上有差异。
一、定义
口腔溃疡又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指口腔内黏膜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损伤,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包括唇内侧、舌头、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
二、症状表现
1.局部症状
初起:溃疡处有灼热不适感,随后出现黏膜充血、水肿,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红点。
发展期:红点中央形成浅表性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疼痛明显,尤其是在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接触溃疡面时,疼痛加剧。不同类型的口腔溃疡症状略有差异,如轻型阿弗他溃疡,直径一般在2-4mm,数目较少,1-5个不等;重型阿弗他溃疡,直径较大,可达10-30mm,深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愈合后可留瘢痕,且病程较长。
2.全身症状:一般轻型口腔溃疡全身症状不明显,重型口腔溃疡可能伴有低热、乏力、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三、发病原因
1.免疫因素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机体对口腔内潜在的致病因素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容易引发口腔溃疡。例如,在一些免疫缺陷疾病患者中,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体液免疫:体内一些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参与口腔溃疡的发病过程。如抗口腔黏膜抗体的存在,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组织的损伤而形成溃疡。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口腔溃疡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都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其子女患口腔溃疡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口腔溃疡的易感性相关,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口腔溃疡。
3.系统性疾病因素:一些系统性疾病可引发口腔溃疡,如消化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可能导致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从而诱发口腔溃疡;此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改变,也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免疫系统疾病如白塞病,口腔溃疡是其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同时还可伴有眼部、生殖器等部位的病变。
4.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可能与口腔溃疡的发生有关,如单纯疱疹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后,可在口腔黏膜内潜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活化复制,引发口腔溃疡;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溃疡相关,也可能间接影响口腔内环境,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
5.环境因素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从而诱发口腔溃疡。例如,学生在考试期间、上班族工作压力大时,口腔溃疡的发生率往往会增加。
饮食因素: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叶酸等)、微量元素(如锌、铁等)可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导致黏膜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溃疡。此外,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过烫的食物,会损伤口腔黏膜,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病几率。
生活习惯: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节律和免疫功能,容易引发口腔溃疡;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内细菌滋生,也可能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并对口腔黏膜进行全面检查,根据口腔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程等临床表现来初步诊断。例如,轻型口腔溃疡具有典型的“红、黄、凹、痛”特征,即溃疡周围黏膜红肿,表面覆盖黄色假膜,中央凹陷,疼痛明显;重型口腔溃疡则有更深的溃疡及不同的愈合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存在;血红蛋白降低则可能存在贫血,而贫血可能与口腔溃疡的发生相关。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等)的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缺乏情况。例如,维生素B2缺乏可导致黏膜代谢异常,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锌缺乏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修复,也与口腔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怀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口腔溃疡的患者,可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异常。
3.组织病理检查:一般用于重型口腔溃疡或怀疑有恶变的口腔溃疡患者。通过取溃疡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溃疡的性质,排除恶性病变等情况。例如,癌性溃疡的病理表现与良性口腔溃疡有明显差异,组织病理检查可准确鉴别。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为主:目的是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可使用局部药物,如含漱剂(如氯己定含漱液,具有杀菌、消炎作用,可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促进溃疡愈合)、含片(如西地碘含片,有杀菌、抗感染作用)、散剂(如冰硼散、锡类散等,具有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作用)、膏剂(如口腔溃疡膏,可形成保护膜,减轻疼痛并促进溃疡愈合)等。
全身治疗为辅:对于复发频繁、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全身用药。如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胸腺肽等,适用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补充机体缺乏的维生素,促进黏膜修复)等。但全身用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
2.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及时漱口,可使用牙线清理牙缝,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例如,选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可有效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等)、水果(橙子、苹果、猕猴桃等)、全谷类食物、坚果等。避免挑食、偏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生姜等,同时避免过烫食物损伤口腔黏膜。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8小时,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期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功能的维持,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病几率。
减轻精神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精神压力,如运动、听音乐、冥想、与朋友倾诉等。长期精神紧张是口腔溃疡的诱发因素之一,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可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生。例如,每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每次30分钟以上,有助于释放压力,调节身心状态。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内的潜在问题,如牙齿锐利边缘、不良修复体等,及时处理,避免其损伤口腔黏膜引发口腔溃疡。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口腔溃疡的发生和防治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儿童由于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差,且饮食可能不够均衡,更容易发生口腔溃疡,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口腔溃疡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增加;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口腔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较高,应尽量戒烟限酒;有系统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血糖稳定,以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