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炎症性疾病由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等引起病因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药物刺激、腹部受凉、胃肠功能减退、全身性疾病累及)症状有腹泻、呕吐、腹痛及发热、乏力等不同人群有特点及影响儿童易脱水电解质紊乱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女性孕期经期易受影响男性与生活方式有关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鉴别需与霍乱、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区分治疗原则包括一般对症病因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滥用药物、接种疫苗。
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
一、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寒冷季节易暴发流行。诺如病毒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疫情,感染后潜伏期短,发病急,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大肠杆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导致严重的胃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多与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等有关,志贺氏菌引起的菌痢也是胃肠炎的一种类型,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寄生虫感染: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阿米巴痢疾可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贾第虫感染可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海鲜、肉类等,均可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例如,大量食用辛辣食物后,胃肠黏膜受到刺激,可能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生素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损伤胃肠黏膜,导致胃肠炎。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改变。
其他因素:腹部受凉可引起胃肠蠕动紊乱,导致胃肠黏膜的应激性炎症;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胃肠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累及胃肠道,引起胃肠炎样症状。
二、症状表现方面
一般症状
腹泻:是胃肠炎常见症状之一,轻至每日数次,重至十余次,粪便可为稀水样、黏液便或脓血便。例如,感染性胃肠炎患者多有频繁的腹泻,粪便性状根据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呕吐:可伴有恶心,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如病毒性胃肠炎患者常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腹痛:多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可在脐周、上腹部等,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例如,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能较为剧烈,呈阵发性。
其他症状:还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可从低热到高热不等,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发热可能较为明显。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
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感染轮状病毒等引起的胃肠炎较为常见。儿童患胃肠炎时,腹泻、呕吐症状可能更为严重,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例如,婴幼儿腹泻严重时可导致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要及时补液治疗。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发生胃肠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但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问题。老年人患胃肠炎多与饮食不规律、服用多种药物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女性
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经期等,身体抵抗力可能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胃肠炎的影响。孕期女性患胃肠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经期女性胃肠功能可能较为敏感,饮食不当等因素更易诱发胃肠炎。
男性
男性患胃肠炎的原因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大量饮酒可直接刺激胃黏膜,损伤胃肠黏膜屏障,增加胃肠炎的发病风险。男性在治疗胃肠炎时,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加重病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症状特点、病程等情况。例如,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旅行史等,有助于判断感染性胃肠炎的可能病因。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了解有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情况等。如急性胃肠炎患者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例如,细菌性胃肠炎患者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感染性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常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检出相应的寄生虫卵。
病原学检查:如怀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并指导治疗。
鉴别诊断
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呕吐,腹泻为米泔水样便,病情进展迅速,易出现严重脱水、休克等,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多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可伴有脓血便,病情迁延不愈,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与胃肠炎的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不同。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症状反复发作,但一般无器质性病变,粪便常规及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与胃肠炎的炎症性改变不同。
五、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调整饮食,急性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对症治疗
补液治疗:对于腹泻、呕吐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例如,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情况,合理调整补液的种类和量。
止吐、止泻治疗:对于呕吐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腹泻明显者可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但需注意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不宜过早使用止泻药物,以免影响毒素排出。
病因治疗
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慎用),沙门氏菌感染可选用相应的敏感抗生素。
寄生虫感染:针对不同的寄生虫选用相应的驱虫药物进行治疗,如阿米巴痢疾选用甲硝唑等药物。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过期食物,水果、蔬菜要洗净后食用,肉类、蛋类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被污染的水源,提倡喝开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腹部受凉,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接种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幽门螺杆菌疫苗等也在研究中,有望用于预防相关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