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通常是由血容量不足、心血管疾病影响、药物副作用、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神经调节异常等原因引起。

1.血容量不足
大量出汗、呕吐、腹泻或饮水过少,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血容量减少,血压随之下降,常伴随口干、尿少、乏力,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后症状可缓解。
2.心血管疾病影响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会削弱心脏泵血功能,减少心输出量,引发血压降低,常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需紧急治疗原发病以改善血压。
3.药物副作用
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缬沙坦)剂量过大,或使用利尿剂、抗抑郁药、麻醉药等,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出现头晕、眼前发黑,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4.内分泌或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减慢,血管收缩功能减弱,易出现血压低;肾上腺功能不全导致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引发血压下降,常伴随怕冷、乏力、体重下降,需通过检查明确诊断。
5.神经调节异常
长期卧床、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会影响血管神经调节功能,或从卧位快速站起时,血管无法及时收缩提升血压,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站立不稳。
若血压持续低于90/60mmHg,或伴随晕厥、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应及时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排查严重疾病,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器官供血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