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以后发生骨不连可以采取调整固定方式、改善局部血供治疗、药物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锻炼与营养支持等方法处理。

1.调整固定方式
骨折后发生骨不连,首先需医生评估固定情况,若原有固定松动或不稳定,需重新调整固定方式,如更换石膏、支具,或通过手术加强内固定。确保骨折断端稳定,为骨愈合创造条件,避免断端活动影响愈合。
2.改善局部血供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冲击波、红外线照射。这些治疗能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供,为骨组织修复提供营养,辅助促进骨愈合,需按疗程坚持治疗。
3.药物辅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促进骨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片、接骨七厘片、鹿瓜多肽注射液等。这类药物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加速骨组织生成,辅助改善骨不连情况,需按剂量和疗程服用,不可自行调整用药。
4.手术治疗
若保守治疗无效、骨不连时间较长或骨折断端存在明显移位、硬化,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手术治疗,如植骨术、骨折断端清理术。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植入骨组织,促进骨折愈合,术后需做好康复护理。
5.康复锻炼与营养支持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康复锻炼,避免过度活动骨折部位,同时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饮食上增加蛋白质、钙、维生素D的摄入,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绿叶蔬菜,为骨愈合提供充足营养。
若调整治疗后骨折仍无愈合迹象、局部疼痛加剧,或出现感染、固定物松动断裂,应及时前往医院骨科就诊,重新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