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腹泻的病因包括细菌毒素、内源性促分泌物、导泻物质、肠道淋巴引流障碍等。

1.细菌毒素
某些细菌如霍乱弧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可产生肠毒素,这些毒素能激活肠黏膜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或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或cGMP浓度升高,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的水和电解质,引起腹泻。
2.内源性促分泌物
如血管活性肠肽瘤可分泌大量的血管活性肠肽,刺激肠黏膜分泌,导致严重的分泌性腹泻。此外,胃泌素瘤分泌的胃泌素、类癌综合征分泌的5羟色胺等也可引起分泌性腹泻。
3.导泻物质
如番泻叶、蓖麻油等刺激性泻剂,可刺激肠黏膜分泌,促进肠道蠕动,引起腹泻。某些泻药成分还可改变肠黏膜的通透性,影响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4.肠道淋巴引流障碍
如肠淋巴管扩张症,可导致肠道淋巴回流受阻,使肠腔内蛋白质和电解质丢失增加,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临床特点包括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吸收不良等。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由于大量的水和电解质随粪便丢失,患者容易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同时,还可伴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
2.酸碱平衡失调
腹泻导致大量碱性肠液丢失,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出现呼吸深快、精神萎靡等症状。
3.营养吸收不良
长期的分泌性腹泻可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情况。
此外,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分泌性腹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