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得心脏瓣膜病的原因是风湿热感染引发、退行性瓣膜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破坏、先天性结构异常、缺血性心脏损伤等。

1、风湿热感染引发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瓣膜组织,导致二尖瓣、主动脉瓣增厚粘连。反复发作的风湿热可引发瓣膜钙化,患者常伴游走性关节痛、环形红斑。急性期需用青霉素控制感染,慢性损害严重者需行瓣膜置换术。
2、退行性瓣膜病变
随年龄增长,瓣膜胶原纤维断裂、钙盐沉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环最易受累。早期表现为瓣叶增厚,晚期导致瓣口狭窄或关闭不全。患者活动后易气促、心绞痛,轻症可通过控制血压延缓进展,重症需经导管置换生物瓣或机械瓣。
3、感染性心内膜炎破坏
细菌或真菌侵袭瓣膜内皮,形成赘生物并破坏瓣叶结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常见致病菌。患者突发高热、心脏杂音变化,赘生物脱落可引发栓塞。需足疗程使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瓣膜损毁严重者需急诊手术清创。
4、先天性结构异常
胚胎发育异常导致二叶式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狭窄等畸形,部分患者儿童期即出现症状。轻度畸形可定期随访,中重度需经皮球囊扩张或外科矫治。马方综合征等遗传病也可合并瓣膜病变,需通过心脏超声监测。
5、缺血性心脏损伤
冠状动脉病变导致乳头肌功能不全或腱索断裂,常见于心肌梗死后。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肺水肿,需紧急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血流,合并严重瓣膜反流者需同期行瓣膜修复术。长期心肌缺血还可引起瓣膜支持结构慢性损伤。
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完善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