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分为浅部真菌病导致的癣和深部真菌病导致的癣,浅部真菌病导致的癣包括头癣(分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体癣和股癣(体癣是光滑皮肤感染,股癣是腹股沟等部位感染)、手癣和足癣(手癣累及手掌手背,足癣分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甲癣(分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毁损型);深部真菌病导致的癣相对少见包括孢子丝菌病(分皮肤型、淋巴管型、固定型、播散型)、着色真菌病(好发暴露部位初起丘疹结节渐成疣状菜花状损害有黑色结痂病程慢性可累及深部组织甚至骨骼)。
一、浅部真菌病导致的癣
(一)头癣
头癣是累及头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黄癣主要由许兰毛癣菌引起,典型表现为头皮出现碟形黄癣痂,有鼠尿臭味,愈后可留下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白癣多由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感染引起,初期为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成灰白色鳞屑斑,病发干枯,常在离头皮0.3-0.8cm处折断,易治愈,愈后不留瘢痕;黑点癣主要由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引起,头皮损害为散在的鳞屑性斑片,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点状;脓癣是由嗜动物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的强烈炎症反应,表现为群集的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表面有蜂窝状排脓小孔,愈合后可形成瘢痕和永久性脱发。
(二)体癣和股癣
体癣是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光滑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则是发生于腹股沟、会阴和肛周的皮肤癣菌感染。体癣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股癣初期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腹股沟部位的红斑,逐渐蔓延至会阴、肛周,可向上累及下腹部,边界清楚,伴有瘙痒,夏季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三)手癣和足癣
手癣是累及手掌、手背的皮肤癣菌感染,足癣是累及足底、足侧缘、足跟的皮肤癣菌感染,两者常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引起。足癣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足癣表现为足底或足侧缘出现深在性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数日后干燥脱屑;间擦糜烂型多见于指(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去除白皮后基底鲜红,常伴有剧烈瘙痒;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角质增厚、粗糙、脱屑、干裂。手癣的临床表现与足癣相似,但一般单侧发病,初期常为一只手出现症状,后累及对侧。
(四)甲癣
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常由皮肤癣菌中的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引起。甲癣分为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和全甲毁损型。白色浅表型表现为甲板表面有白色岛屿状损害,逐渐扩大使甲板变脆易碎;远端侧位甲下型初起为甲的远端侧缘甲板变色、增厚,逐渐波及整个甲板;近端甲下型表现为甲近端甲板面出现白色云雾状混浊,逐渐扩展,甲板失去光泽,增厚;全甲毁损型则整个甲板被破坏,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
二、深部真菌病导致的癣(相对少见)
(一)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表现为皮肤型、淋巴管型、固定型和播散型等。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最常见,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初起为圆形、坚韧的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呈紫红色,中央可坏死、溃疡,流出少量黏液;淋巴管型表现为沿淋巴管走向出现串珠状结节;固定型则在原发部位呈结节、溃疡或肉芽肿;播散型较少见,可累及肺、骨、关节等多个系统。
(二)着色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是由多种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感染,好发于暴露部位,初起为丘疹或结节,逐渐扩大成疣状、菜花状损害,表面粗糙,有黑色结痂,病程慢性,可多年不愈,可累及深部组织甚至骨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