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癣和灰指甲本质相同,均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病因包括皮肤癣菌及其他真菌感染,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临床表现根据类型有远端侧位甲下型等不同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治疗有外用和口服药物等方法,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个体化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疾病者用药谨慎。
病因方面
甲癣病因:主要是皮肤癣菌感染,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也有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其他真菌可引起。这些真菌会侵入甲板和甲床,在局部生长繁殖,破坏甲的正常结构。年龄方面,一般成年人由于接触外界环境中真菌的机会较多,相对更容易患甲癣,但儿童也可能患病,若有足部多汗、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也易发病;性别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足部多汗、与他人共用鞋袜、脚盆等密切接触,以及有手足癣等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患甲癣的风险更高;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的患者,患甲癣的概率会增加,且病情可能更难控制。
灰指甲病因:与甲癣病因一致,也是由上述各类真菌感染引起,影响因素同样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本质是相同致病因素导致的甲部病变。
临床表现方面
甲癣临床表现:根据损害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较为常见,表现为甲的远端侧缘甲板受累,开始为小的凹陷,逐渐扩大,使甲变色、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甲下可有碎屑堆积;近端甲下型较少见,多由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引起,表现为甲近端受累,甲板增厚、混浊,有压痛;白色浅表型表现为甲板表面有白色点状或片状混浊,境界清楚;全甲毁损型则是整个甲板被破坏,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甲床表面有粗糙的角化物堆积。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儿童患者由于甲的生长特点,可能在表现上与成人有一定不同,比如儿童甲癣可能更易出现甲板变形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需要脚部经常处于潮湿环境工作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甲癣的典型表现;有手足癣病史的患者,甲癣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手足癣的发展相关,比如先有手足癣表现,后出现甲部病变。
灰指甲临床表现:与甲癣完全相同,因为灰指甲就是甲癣的俗称,所以在临床表现上没有区别,都是上述各类真菌侵犯甲部后导致的甲板颜色、形态、质地等方面的改变。
诊断方面
甲癣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等。医生会观察甲的外观表现,如颜色、厚度、质地等,然后进行真菌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真菌镜检,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甲屑中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能进一步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年龄方面,儿童患者进行真菌检查时操作需更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性别对诊断无影响;生活方式方面,了解患者的足部卫生情况、是否有接触真菌的高危行为等有助于诊断;病史方面,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病史、基础疾病等对诊断甲癣有辅助意义。
灰指甲诊断:同样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等,因为灰指甲就是甲癣,所以诊断流程和方法与甲癣完全一致。
治疗方面
甲癣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外用药物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如30%冰醋酸外涂、阿莫罗芬甲搽剂等,需要长期坚持使用;口服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适用于病情较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但口服药物有一定的肝肾功能影响风险,在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优先考虑外用药物等相对更安全的方式;女性患者在使用口服药物时需考虑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期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治疗期间需要保持足部干燥、透气,避免再次接触真菌;病史方面,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需要格外谨慎,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
灰指甲治疗:治疗原则与甲癣相同,因为灰指甲就是甲癣,所以治疗方法也是根据病情选择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等,同样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