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与脂溢性皮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特应性皮炎是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涉及免疫和皮肤屏障问题,有特定好发阶段和皮疹表现,瘙痒剧烈影响生活质量,实验室检查有IgE升高等特点,治疗重修复屏障、抗炎止痒;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马拉色菌等有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瘙痒相对稍轻,实验室检查马拉色菌镜检可发现相关菌,治疗以抑制马拉色菌、抗炎等为主。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异常(如Th1/Th2细胞失衡,Th2占优势)、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若父母一方有特应性皮炎,子女患病风险增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表现为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易引发炎症反应。好发于婴儿期、儿童期和成年期,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表现为头面部的红斑、丘疹、渗出等;儿童期可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多累及四肢屈侧等部位;成年期常为局限性苔藓样变。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与感染、皮脂分泌增多、免疫反应等有关。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定植数量增多,其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眉弓、鼻唇沟等)、胸背部等,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头皮部位可伴有瘙痒、脱屑,严重时可出现渗出、结痂。
二、临床表现差异
皮疹形态
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皮疹多为面部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有渗出倾向;儿童期皮疹可呈苔藓样变,好发于肘窝、腘窝等部位,皮疹相对干燥;成年期皮疹常为局限性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粗糙。
脂溢性皮炎:头皮部位皮疹初为毛囊口周围红斑,逐渐扩大融合成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严重者可有渗出、厚痂;面部受累时,眉弓、鼻唇沟等部位可见淡红色斑片,覆有细碎鳞屑;胸背部皮疹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疹,上覆油腻性鳞屑。
好发部位
特应性皮炎:婴儿期主要在头面部,儿童期及成年期可累及四肢屈侧等部位。
脂溢性皮炎:主要集中在皮脂腺丰富的头皮、面部、胸背部等部位。
三、瘙痒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特应性皮炎:瘙痒程度往往较为剧烈,婴儿期患儿因瘙痒可出现哭闹不安、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家长的生活质量;儿童期及成年期患者因瘙痒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搔抓还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和影响生活质量。
脂溢性皮炎:瘙痒程度相对特应性皮炎可能稍轻,但也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头皮部位的瘙痒可影响患者的外观形象和心理状态,面部及胸背部的皮疹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产生自卑心理等。
四、实验室检查特点
特应性皮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常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增多,皮肤点刺试验可检测出常见的过敏原,如屋尘螨、花粉等,皮肤活检可见表皮海绵形成、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
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真菌镜检可发现马拉色菌菌丝或孢子,血清IgE一般正常,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多正常。
五、治疗原则差异
特应性皮炎:治疗以修复皮肤屏障、抗炎、止痒为主。外用药物常用糖皮质激素(如弱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婴儿期皮疹)、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系统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止痒,病情严重时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物。婴儿期患者由于皮肤娇嫩,治疗时更要谨慎选择温和的药物和保湿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脂溢性皮炎:治疗主要是抑制马拉色菌生长、抗炎、去除油腻鳞屑。外用药物可选用含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用于头皮部位)、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控制炎症)的制剂;对于鳞屑较多者可使用含焦油类的洗剂。生活中要注意规律作息,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避免过度清洁皮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