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病因有食物、药物、感染、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症状特点和临床类型,诊断主要依典型表现并可鉴别相关疾病,治疗包括去除病因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患荨麻疹时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病因
1.食物因素:某些食物可引起荨麻疹,常见的如鱼虾、蟹贝、牛奶、鸡蛋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植物性食物。这些食物引起的荨麻疹多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2.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可引起该病,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常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3.感染因素: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均可能诱发荨麻疹。
4.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因素:常见的吸入物包括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接触因素如某些植物、动物毛发、某些昆虫叮咬、皮肤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引发荨麻疹。
5.其他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情绪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疾病、月经紊乱、妊娠等)等都可能与荨麻疹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风团大小及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2.临床类型
急性荨麻疹:起病常较急,患者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
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以上。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皮肤上出现风团,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再结合各型荨麻疹的特点,一般不难诊断。但有时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相鉴别,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病原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
2.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损害往往是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皮疹数目不定,病程较长,自觉瘙痒,但一般无全身症状。
荨麻疹性血管炎:皮疹持续时间长,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等,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五、治疗
1.去除病因:详细询问病史,尽量找到可能的诱因并避免接触。如由感染引起者,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由药物引起者应停用过敏药物;由食物引起者,避免再食该食物等。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情况,需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氨茶碱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荨麻疹时,应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选择较为安全的抗组胺药物。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荨麻疹时,用药需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抗组胺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时,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防止因瘙痒过度搔抓导致皮肤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