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一般治疗涵盖皮肤清洁、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改善;药物治疗有外用的维A酸类、过氧苯甲酰、抗生素类及口服的抗生素、异维A酸等;物理治疗包含光动力治疗、红蓝光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有各自注意事项需遵循。
一、一般治疗
1.皮肤清洁
油性皮肤患者可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的油脂、皮屑和细菌,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一般来说,每天早晚各清洁一次即可,对于油性皮肤且运动后出汗较多的人群,可适当增加清洁次数,但需选择刺激性小的洁面产品。
对于干性皮肤起痤疮的患者,也需要清洁,但要选择保湿型的洁面产品,清洁力度不宜过强,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加重干燥,一般每天清洁1-2次。
2.饮食调整
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如糖果、甜饮料等,因为高糖饮食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引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加重痤疮。有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人群痤疮发病风险可能比低糖饮食人群高。
限制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取,辛辣食物会刺激皮肤,使皮脂腺分泌增加;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等会加重皮肤油脂的分泌,从而加重痤疮症状。
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蔬菜(西兰花、菠菜等)和水果(苹果、橙子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皮肤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对皮肤健康有益。
3.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长期熬夜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进而诱发或加重痤疮。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青少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来促进身体发育和皮肤的正常代谢。
减少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皮肤油脂分泌,导致痤疮发生。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维A酸类:如维A酸乳膏,可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调节毛囊皮脂腺上皮角化异常,减少粉刺形成。但使用初期可能会出现局部刺激症状,如红斑、脱屑等,一般建议低浓度开始使用,建立耐受后再逐渐增加浓度,且孕妇禁用,因为维A酸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
过氧苯甲酰: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的作用,可缓慢释放新生态氧和苯甲酸,轻度刺激皮肤,少数人使用后可能会有皮肤干燥、发红等刺激症状,敏感皮肤者慎用。
抗生素类:如克林霉素凝胶等,适用于炎症性痤疮,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但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细菌耐药,一般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个月。
2.口服药物
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等),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适用于中重度炎症性痤疮。但要注意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光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异维A酸:适用于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等,可减少皮脂腺分泌、抗角化、抗炎等。但该药物副作用较多,如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肝功能异常等,且有致畸作用,育龄期男女服药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应严格避孕,治疗前需排除妊娠。
三、物理治疗
1.光动力治疗
利用光敏剂结合光照来破坏痤疮丙酸杆菌及减轻炎症反应。适用于中度痤疮,尤其是对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局部轻度疼痛、红肿等反应,治疗后要注意防晒。
2.红蓝光治疗
蓝光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红光可修复皮肤,减轻炎症。红蓝光治疗痤疮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治疗后皮肤可能会有轻度发红,通常在数小时内可消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起痤疮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痤疮,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严格皮肤清洁、调整饮食等。避免使用成人的强效药物,如异维A酸等,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2.孕妇
孕妇起痤疮时,应避免使用维A酸类、口服抗生素等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可通过温和清洁皮肤、调整生活习惯等非药物方式进行处理,如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清洁皮肤,保持规律作息等。
3.哺乳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使用药物需谨慎,外用药物相对较安全,但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口服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健康,所以哺乳期妇女起痤疮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