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沟炎是甲周围组织因刺伤、擦伤、嵌甲或拔“倒皮刺”等引起的炎症,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急性和慢性,发病与甲周皮肤屏障受损、微生物感染等有关,高危人群包括青少年、成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局部和全身治疗,需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正确修剪指甲、避免受伤来预防。
一、定义
甲沟炎是甲周围组织的炎症,多因甲沟及其附近组织刺伤、擦伤、嵌甲或拔“倒皮刺”等引起。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分类及表现
(一)急性甲沟炎
1.初期表现:常表现为指甲一侧的皮下组织红、肿、热、痛。一般无全身症状,若处理不及时,红肿可向甲沟蔓延,甚至形成甲下脓肿。
2.脓肿形成:如感染向深层蔓延,可形成甲下脓肿,此时可见指甲下有黄色或白色脓液积聚,甲与甲床分离。
(二)慢性甲沟炎
1.病程特点:病程慢性,甲沟有轻度红肿、疼痛,甲沟可逐渐变厚,且有压痛,可伴有肉芽组织形成,严重时可影响指甲的生长,导致指甲变形。
三、发病原因
(一)甲周皮肤屏障受损
1.机械性损伤:如手指受到挤压、碰撞,或者经常从事手工劳动,反复摩擦甲沟部位,使甲周皮肤的屏障功能破坏,细菌容易侵入。例如,长时间使用工具进行精细操作的工人,患甲沟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2.嵌甲:是引起甲沟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因指甲修剪过短、穿鞋过紧等导致指甲侧缘长入附近的软组织中,刺激甲沟组织,引发炎症。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可能发生嵌甲,尤其多见于大脚趾。
(二)微生物感染
1.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甲沟炎最常见的致病菌,该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甲沟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在潮湿的环境中,细菌更容易滋生,增加感染的机会。
2.其他细菌:如链球菌等也可能引起甲沟炎,但相对较少见。
四、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高危人群
1.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可能因指甲修剪不当、参加运动时受伤等引发甲沟炎;成年人中,从事某些特殊职业(如厨师、洗衣工等)的人群,由于手部经常接触水和刺激性物质,甲沟皮肤容易受损,易患甲沟炎。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甲沟炎。且感染后不易控制,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3.免疫系统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甲沟炎,且感染后恢复较慢。
(二)相关因素
1.个人卫生习惯:不注意手部或足部的清洁卫生,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增加甲沟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时间不洗脚、不换袜子,脚部环境潮湿,有利于细菌生长。
2.穿着因素:穿不合适的鞋子,如鞋子过紧、过窄,会对脚趾造成挤压,影响脚部血液循环,同时使甲沟部位受到压迫,容易引发甲沟炎。尤其对于女性,经常穿高跟鞋,会进一步增加脚趾的压力,增加患病几率。
五、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甲沟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查看是否有红肿、压痛、脓肿形成等表现。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二)实验室检查
1.脓液涂片及培养:对于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进行脓液涂片检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同时进行脓液培养,明确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六、治疗原则
(一)局部治疗
1.早期炎症较轻时:可使用热敷、理疗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例如,用温水浸泡患指,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减轻红肿、疼痛。
2.脓肿形成时:如果已经形成甲下脓肿,需要进行切开引流。对于浅部的脓肿,可在局部麻醉下,将脓肿切开,排出脓液;对于甲下脓肿,可能需要拔除部分指甲或全部指甲,以充分引流脓液,促进炎症消退。
(二)全身治疗
1.抗生素应用:如果感染较为严重,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注意,应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按照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七、预防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1.手部卫生: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在接触脏物后要及时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如洗衣粉、洗洁精等,必要时可佩戴手套。
2.足部卫生:每天用温水洗脚,勤换袜子,保持足部干燥。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脚部受到挤压和摩擦。
(二)正确修剪指甲
1.指甲长度适中:指甲不宜修剪过短,尤其是两侧的指甲角,应保持指甲边缘与皮肤平齐或略长于皮肤,避免指甲侧缘嵌入软组织中。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帮助其正确修剪指甲,避免因修剪不当引发甲沟炎。
(三)避免受伤
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手指和脚趾,避免受到刺伤、擦伤等。如果发生手部或足部的小伤口,要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细菌感染。例如,受伤后可用碘伏消毒伤口,并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