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疖子主要由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破损、多汗等易致)和个体因素(免疫力低下、皮肤卫生差等)引起,初期是红色疼痛小硬结,中期硬结变软有脓点,后期脓点破溃后好转但可能复发;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增强免疫力;儿童、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长疖子需特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病因
1.细菌感染
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破损是细菌侵入的重要门户,比如皮肤有微小擦伤、抓伤等情况时,细菌就容易侵入毛囊及其周围组织。例如,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不小心擦伤皮肤,如果没有及时清洁处理,就可能引发疖子。对于成年人来说,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皮肤多汗等情况也会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从而容易长疖子。
高温天气下,人体出汗多,皮肤表面的细菌更容易繁殖,这也是夏季疖子高发的一个因素。
2.个体因素
免疫力低下: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或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长疖子。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皮肤感染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很多。
皮肤卫生状况差:不注意个人卫生,不经常洗澡、换衣服的人,皮肤表面污垢堆积,细菌容易滋生,增加长疖子的可能性。例如一些生活习惯较差、长期不洗澡的人,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较多,患疖子的风险增加。
二、症状表现
1.初期表现
疖子初起时,通常是一个红色、疼痛的小硬结,质地较硬,边界不太清楚,随着病情发展,硬结会逐渐肿大,疼痛也会加剧。比如刚开始可能只是皮肤局部有一个小小的红肿点,按压时有疼痛感觉。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比较娇嫩,疖子初期的红肿可能发展相对较快,而且儿童可能因为疼痛而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
2.中期表现
硬结中心会逐渐变软,出现黄白色的脓点。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后局部组织发生化脓性炎症,形成脓液。例如,疖子中间会看到一个白色的小脓头,周围红肿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
成年人如果疖子发生在颈部等部位,可能会影响颈部的活动,因为局部肿胀疼痛会限制颈部的正常运动。
3.后期表现
脓点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后,疼痛会明显减轻,红肿也会逐渐消退。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反复发作,形成多发性疖子。比如有些人的疖子破溃后,过一段时间又在附近再次出现新的疖子。
三、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洗澡,建议每天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清洁皮肤,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对于儿童来说,要勤洗澡,保持皮肤干爽,避免汗液长时间刺激皮肤。比如每天给儿童洗澡1-2次,使用儿童专用的温和沐浴露。
勤换衣物,保持衣物清洁干燥。选择棉质的衣物,因为棉质衣物透气性好,有助于保持皮肤干燥,减少细菌滋生。
2.避免皮肤损伤
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擦伤、抓伤等。在进行一些可能会损伤皮肤的活动时,如运动、劳动等,要采取防护措施。例如进行户外劳动时,穿长袖衣物、戴手套等,防止皮肤被划伤。对于儿童,要避免他们搔抓皮肤,家长可以给儿童修剪指甲,防止儿童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
3.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比如糖尿病患者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糖分的摄入,同时适当运动,配合药物治疗,稳定血糖水平。
适度运动,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年轻人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儿童则可以多进行户外活动,如在公园玩耍、跳绳等,每天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皮肤薄嫩,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长疖子。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皮肤清洁和护理,一旦发现儿童皮肤有小红点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清洁并观察,如果情况加重要及时就医。儿童长疖子时,由于疼痛可能会影响睡眠和饮食,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较低,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所以更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皮肤清洁。如果发生疖子,要更加重视,因为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相对较慢,而且容易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要密切关注疖子的发展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促进皮肤感染的恢复。
3.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的防御功能下降,新陈代谢缓慢,长疖子后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如果长疖子,要注意观察疖子的变化,如红肿范围是否扩大、是否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容易扩散,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