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风团样皮疹的皮肤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后现风团等皮疹特点为暂时性隆起性皮损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主要据典型表现诊断去除病因并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因外因多样临床表现分急亚慢三期皮疹多形性好发于头面等处据病史皮疹特点等诊断避免外界刺激内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两者在多方面有不同需准确诊断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疾病,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病因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抑郁等)和内分泌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外界刺激。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任何年龄、性别都可能患病,婴幼儿相对更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荨麻疹: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严重患者还可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
湿疹: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摩擦后丘疹、丘疱疹破裂,显露出大片湿润糜烂面,有浆液性渗出。自觉剧烈瘙痒。亚急性湿疹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水疱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自觉瘙痒剧烈。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不同部位的湿疹,其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如手部湿疹常有干燥、皲裂、脱屑;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期女性,表现为乳头、乳晕及其周围皮肤红斑、糜烂、渗出、结痂等。
三、皮疹特点
荨麻疹:风团为暂时性、隆起性皮损,可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颜色可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形态多样,单个风团一般不超过24-48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
湿疹:皮疹多形性,急性期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亚急性期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慢性期以皮肤肥厚、苔藓样变为主,常有渗出倾向,皮疹常对称分布,边界一般不太清楚。
四、好发部位
荨麻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包括头皮、面部、四肢、躯干等。
湿疹: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风团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即可诊断。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皮疹为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瘙痒较剧烈,多与昆虫叮咬有关。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剧烈等)及病程等进行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物质的病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较单一,有明确的边界,去除病因后,皮疹较快消退。
六、治疗原则
荨麻疹:首先是去除病因,避免接触可疑致敏原。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能减轻风团、瘙痒等症状。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去除诱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擦拭及接触过敏物质等。内用药物主要是抗组胺药物,以止痒。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不多者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等,也可选用非糖皮质激素抗炎药物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对于婴幼儿湿疹,应更加注重温和、保湿等基础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总之,荨麻疹与湿疹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好发部位、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