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紫外线暴露(短波紫外线致表皮层受损、长波紫外线破坏免疫系统,不同人群暴露风险不同,户外职业及日光浴人群风险高)、皮肤慢性炎症与损伤(慢性溃疡致细胞微环境改变、烧伤瘢痕致细胞不稳定)、化学物质接触(砷化物干扰DNA修复、焦油类物质破坏DNA结构)、遗传因素(着色性干皮病等遗传病患者风险高、特定基因变异增加风险)。
一、紫外线暴露
1.短波紫外线(UVB)与长波紫外线(UVA)
UVB主要影响皮肤的表皮层,长期或过量的UVB暴露是皮肤癌,尤其是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频繁的日光暴晒,比如长时间在户外工作且没有适当防护的人群,其皮肤受到UVB照射的机会增加,会导致皮肤细胞DNA损伤,引发基因突变,进而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UVA能深入到皮肤的真皮层,长期UVA暴露会破坏皮肤的免疫系统,抑制皮肤内朗格汉斯细胞的功能,朗格汉斯细胞是参与免疫监视的重要细胞,其功能受损会使机体对皮肤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也与皮肤癌的发生相关。
不同年龄人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儿童时期过度的紫外线暴露会显著增加其成年后皮肤癌的发病几率。例如,有研究追踪发现,儿童期经常在阳光下无防护玩耍的人群,到中年后皮肤癌的发生率比防护良好的人群高很多。女性和男性在紫外线暴露方面没有本质性别差异,但如果女性更注重皮肤美容,长期使用不恰当的紫外线防护措施(如过度使用不防晒的化妆品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紫外线暴露的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从事户外职业的人群,如农民、渔民、建筑工人等,由于长期处于户外环境,长时间接受紫外线照射,是皮肤癌的高危人群。此外,喜欢户外活动、经常进行日光浴的人群,也是紫外线暴露的高风险群体。比如一些热衷于日光浴的人,每周可能会花费数小时进行日光浴,这会使皮肤反复受到高强度紫外线照射,大大增加皮肤癌的发病可能性。
二、皮肤慢性炎症与损伤
1.慢性溃疡
皮肤慢性溃疡长期不愈合,会使局部皮肤处于持续的损伤和修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不断受到刺激,容易发生异常增殖和基因突变。例如,长期不愈合的腿部溃疡,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清除不畅,皮肤细胞的微环境发生改变,导致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紊乱,进而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因为老年人的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慢性溃疡更容易长期不愈。
2.烧伤瘢痕
烧伤后形成的瘢痕组织,其内部的细胞结构和代谢与正常皮肤不同。瘢痕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增殖和分化,长期的瘢痕存在会使局部皮肤的细胞处于不稳定状态。研究发现,烧伤瘢痕部位发生皮肤癌的几率比正常皮肤高。不同年龄的烧伤患者都可能面临这种风险,但儿童烧伤后由于皮肤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瘢痕形成后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
三、化学物质接触
1.砷化物
长期接触砷化物的人群,如从事含砷矿石开采、冶炼的工人,以及长期饮用含砷量高的水的居民,砷会进入人体并在皮肤等组织中蓄积。砷可以干扰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导致DNA损伤难以修复,从而引发基因突变,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砷含量超标,长期饮用这种水的居民皮肤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接触砷化物后都有发病可能,但儿童由于身体代谢和解毒功能相对较弱,接触砷化物后的危害可能更大。
2.焦油类物质
长期接触煤焦油、沥青等焦油类物质的工人,如沥青铺路工人等,这些物质中的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会通过皮肤接触或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多环芳烃可以与皮肤细胞的DNA结合,形成加合物,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在职业暴露中,接触焦油类物质的工人需要严格采取防护措施,否则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四、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倾向
某些遗传性皮肤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皮肤癌。例如,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缺乏修复紫外线损伤DNA的相关酶,对紫外线极其敏感,即使是少量的紫外线暴露也会导致皮肤细胞大量DNA损伤且无法有效修复,这类患者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出现皮肤的病变,如雀斑样痣、皮肤干燥等,并且成年后皮肤癌的发病几率极高,可达正常人的数千倍。家族中有皮肤癌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皮肤状况,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要更加注重皮肤的日常防护和定期监测。
2.基因变异
一些特定基因的变异与皮肤癌的发生相关。例如,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包括皮肤癌。当p53基因发生突变时,它对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调控功能丧失,细胞容易发生无序增殖,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不同个体的基因变异情况不同,携带相关致癌基因变异的人群需要更加警惕皮肤癌的发生,定期进行皮肤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