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荨麻疹是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后出现风团、红斑等反应,病因有外源性(化学、植物、动物性因素)和内源性;临床表现有皮肤风团、红斑、瘙痒,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斑贴试验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用药物,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环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外源性因素
化学物质: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可引发接触性荨麻疹,例如某些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像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还有某些工业化学品,如橡胶制品中的某些成分等。研究表明,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从而引起皮肤的反应。
植物性因素:部分植物也可导致接触性荨麻疹,比如某些植物的汁液,接触漆树、荨麻等植物后,可能会在接触部位出现风团等症状。其机制可能是植物中的某些蛋白等成分作为过敏原,引发了机体的免疫应答。
动物性因素:被某些昆虫叮咬,如蚊子、跳蚤等叮咬后,昆虫的唾液等物质进入人体,可引起接触部位的接触性荨麻疹。昆虫唾液中的一些蛋白质等成分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炎症性改变。
2.内源性因素:虽然相对外源性因素较少见,但也有一些情况与内源性因素相关,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接触性荨麻疹,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成分当作抗原,当接触某些物质时,可诱发更严重的免疫反应,导致接触部位出现荨麻疹样表现。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风团:接触部位迅速出现风团,风团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通常在接触刺激物后数分钟内出现,一般持续数小时可消退,但再次接触相同物质可能会复发。
红斑:在风团周围常伴有红斑,红斑的范围一般与风团的范围相近,颜色为红色,边界可能不太清晰。
瘙痒:患者在接触部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瘙痒较为剧烈,可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接触性荨麻疹的表现可能相对成人更为明显。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更强烈。例如儿童接触某些玩具材料后,可能很快出现明显的风团和瘙痒,且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可能会表现出哭闹、搔抓等行为。
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屏障功能有所减退,接触性荨麻疹的发生可能与皮肤老化导致的对外界物质的防御能力下降有关。老年人接触一些常见的物质后,更容易出现接触部位的荨麻疹样表现,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尤其是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的患者,发生接触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更高。在接触相同过敏原时,症状可能会比无过敏史的人群更严重,且更容易反复。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包括接触的物质、接触的时间、接触后皮肤的反应等情况。例如患者是否在使用新的化妆品后出现接触部位的风团和瘙痒,或者是否在接触某种植物后发病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可以初步推测可能的过敏原。
2.斑贴试验: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荨麻疹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可疑的过敏原制成适当浓度的斑贴剂,贴敷于患者背部或前臂屈侧等部位,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的反应。如果在接触部位出现与接触性荨麻疹相符的表现,如风团、红斑等,则提示对该过敏原阳性。例如对于怀疑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荨麻疹,可将化妆品中的各种成分分别进行斑贴试验,以确定具体的致敏成分。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来辅助诊断,如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等可能升高,提示机体存在过敏反应。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也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对某些过敏原处于致敏状态,若检测到针对某种可疑过敏原的特异性IgE升高,则支持接触性荨麻疹由该过敏原引起的诊断。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治疗接触性荨麻疹的关键。一旦明确了过敏原,患者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例如如果是对某种化妆品过敏,应停止使用该化妆品;如果是对植物过敏,应避免接触相关植物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来缓解瘙痒、减轻风团和红斑等症状。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抗过敏的作用。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因为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
2.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与环境: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室内环境的清洁,减少灰尘、霉菌等可能的过敏原。对于容易过敏的人群,尽量避免接触化学物质、植物、动物等可能的过敏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应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玩具、食物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接触新物质后的皮肤反应。老年人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选择温和的护肤品,避免接触刺激性强的物质。有过敏史的人群要更加谨慎,在接触新的物质前,可先进行小面积的皮肤测试,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再决定是否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