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不传染其发病与内在的遗传、免疫系统异常及外在的食物、药物、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伴瘙痒等消化道或过敏性休克表现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通过去除病因、使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有病史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不传染。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
一、荨麻疹的发病原因
1.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荨麻疹患者,个体患荨麻疹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这不是传染导致的,而是由基因遗传决定的。例如,某些遗传性的免疫调节基因存在缺陷,使得机体更容易发生免疫紊乱,从而引发荨麻疹。
免疫系统异常: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免疫系统可能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肥大细胞等活化,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免疫系统异常相关的荨麻疹,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出现因感染等因素诱发的免疫反应异常;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增加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2.外在因素
食物及食物添加剂:某些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以及食物中的添加剂可能成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接触食物的机会不同,例如经常外出就餐的人可能接触到更多种类的食物,增加了接触过敏原的概率;素食者如果对某些植物性食物过敏,也可能引发荨麻疹。
药物:一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可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还有些药物如吗啡、可待因、阿托品等可能通过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引起荨麻疹。不同年龄的人群使用药物的种类和频率不同,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因药物引发不良反应导致荨麻疹;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增加,也可能更易出现药物相关性荨麻疹。
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诱发荨麻疹。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不同,儿童易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幼儿急疹等可能伴随荨麻疹出现;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的荨麻疹。
环境因素: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等,接触物如化妆品、肥皂、金属饰品等都可能引起荨麻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群接触这些过敏原的机会不同,例如长期处于花粉较多环境中的人,患花粉相关性荨麻疹的风险较高;经常接触化学物质工作环境的人,接触过敏原的概率增加,更容易发生接触性荨麻疹。
二、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风团常伴有剧烈瘙痒,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瘙痒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忍受瘙痒,表现出哭闹、搔抓等行为;成人可能会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缓解瘙痒,但搔抓可能会导致风团增多、病情加重。
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的急性荨麻疹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这种情况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紧急处理,儿童出现过敏性休克可能会危及生命,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2.诊断
医生主要根据病史(包括发病前的接触史、用药史、饮食情况、感染情况等)、典型的临床表现(皮肤风团及消退特点等)来诊断荨麻疹。有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的过敏因素,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防,但过敏原检测结果也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方式和结果解读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进行过敏原检测时可能需要采用更温和的方法,如斑贴试验等。
三、荨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首先是去除病因,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等。对于瘙痒等症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如西替利嗪等,但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要谨慎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或伴有休克等症状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2.预防
对于有荨麻疹病史的患者,需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发病规律,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不同人群的预防措施需要个性化,儿童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可能过敏的食物,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皮肤状况;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接触环境中的过敏原,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维持免疫系统的相对稳定。
总之,荨麻疹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是由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机体免疫相关的皮肤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