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相关护理及干预包括基础清洁护理要选合适洁面产品并注意洁面频率,生活方式调整需从饮食、作息、避免挤压入手,医学干预有外用药物(过氧苯甲酰、抗生素类、维A酸类)、口服药物(中重度用抗生素等,异维A酸副作用多需严格评估)、物理治疗(光动力、红蓝光),特殊人群如孕妇治疗谨慎,儿童轻度可通过基础清洁和生活方式调整,严重需多科评估治疗。
一、基础清洁护理
1.洁面产品选择: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其pH值接近皮肤正常pH值(约5.5-6.5),可在清洁皮肤的同时避免破坏皮肤屏障。例如含有氨基酸成分的洁面产品,研究表明其能有效清洁皮肤表面污垢、多余油脂,且对皮肤刺激性小,适合痤疮粉刺患者使用。对于油性皮肤痤疮患者,可选择具有控油功效的洁面产品,但要注意控油成分不能过于刺激皮肤。
儿童痤疮患者选择洁面产品时需特别注意,应选择儿童专用、温和无刺激的洁面产品,避免使用成人控油过度或刺激性强的洁面产品,防止损伤儿童娇嫩的皮肤。
2.洁面频率:一般每天早晚各洁面一次即可。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反而可能加重痤疮粉刺。但对于油性皮肤且运动较多、皮肤油脂分泌旺盛的人群,可适当增加洁面次数,但需选择温和方式。
儿童洁面频率一般每天1-2次,根据儿童活动量和皮肤油脂分泌情况调整,避免频繁过度清洁导致皮肤问题。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高糖饮食会使血糖迅速升高,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升高,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从而加重痤疮粉刺;高脂肪食物会增加皮脂分泌。例如,应减少蛋糕、油炸食品等的摄取。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橙子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皮肤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帮助减轻炎症。
青少年痤疮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整,家长需引导其养成健康饮食习惯,避免孩子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鼓励多吃蔬菜水果。
2.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每晚睡眠时长建议成年人7-8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调节,导致激素失衡,进而影响皮脂腺分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调节,对痤疮粉刺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睡眠尤为重要,应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10-12小时,中学生9-10小时等,规律作息对痤疮粉刺的预防和改善有重要意义。
3.避免挤压:切勿用手挤压痤疮粉刺,挤压可能导致炎症扩散,引起更严重的感染,还可能留下疤痕。挤压还会使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进入皮肤深层,加重局部炎症反应。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告知其挤压痤疮粉刺的危害,儿童可能因好奇等原因挤压,家长需加强监督和引导。
三、医学干预方法
1.外用药物:
过氧苯甲酰: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的作用。可缓慢释放新生态氧和苯甲酸,新生态氧能杀灭痤疮丙酸杆菌,苯甲酸具有轻度角质溶解作用。一般可涂抹于患处,每天1-2次。但可能会引起皮肤干燥、红斑等刺激症状,敏感皮肤患者需慎用。
抗生素类:如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抗菌作用。适用于炎症性痤疮。使用时局部涂抹,注意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部位。儿童使用抗生素类外用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维A酸类:如阿达帕林凝胶,可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一般睡前使用,初始使用时可能会有轻度刺激症状,如红斑、脱屑等,可从小面积开始使用,逐渐建立耐受。孕妇及备孕女性禁用维A酸类药物,儿童使用维A酸类药物也需严格遵医嘱。
2.口服药物:对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治疗。如抗生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等),但要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等。异维A酸是治疗重度痤疮的有效药物,但副作用较多,包括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肝功能异常等,使用前需进行严格的评估,且孕妇绝对禁用,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异维A酸治疗痤疮,除非是严重的、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
3.物理治疗:
光动力治疗:利用光敏剂经外源性给药并聚集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经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后,在氧的参与下,产生单线态氧等细胞毒性物质,破坏皮脂腺细胞、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炎症反应。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痤疮。治疗后要注意防晒等护理。
红蓝光治疗:蓝光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红光可刺激细胞线粒体活性,促进细胞修复。红蓝光治疗痤疮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较短,副作用相对较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痤疮粉刺的治疗需格外谨慎,一般不建议使用口服药物及具有较强刺激性的外用药物。可通过基础清洁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如选择温和洁面产品,保持作息规律等。若痤疮情况较严重,需在医生充分评估风险后,谨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2.儿童:儿童痤疮多与雄激素水平、遗传等因素有关,一般轻度儿童痤疮可通过基础清洁和生活方式调整改善。若痤疮较严重,应在儿科医生和皮肤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进行治疗,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如尽量避免使用异维A酸等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外用药物也需选择儿童专用或低刺激的药物,并密切观察儿童使用后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