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皮肤病包含多种类型,如痤疮、湿疹、荨麻疹、毛囊炎等,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不同,痤疮与皮脂腺等因素相关,有不同阶段损害;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有不同时期表现;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局限性水肿,有风团表现;毛囊炎由病原体感染毛囊所致。诊断各有方法,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因类型而异,患者需注意皮肤护理与健康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与预防复发。
痤疮:多见于青少年,与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有关。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若导管角化异常,皮脂排出受阻,形成粉刺,进一步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脓疱等疙瘩样损害。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可能加重,生活不规律、高糖高脂饮食等也会诱发或加重痤疮。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丘疹、水疱,亚急性期为红肿和渗出减轻后的丘疹、鳞屑,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的疙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均可发病,婴儿湿疹与遗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等有关,成人湿疹则与接触过敏原、自身免疫等相关。
荨麻疹:是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即风团。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病因,常见病因有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等)、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等。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有瘙痒,可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易反复发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食物过敏、病毒感染等引发,成人则可能与接触特定物质或自身免疫紊乱有关。
毛囊炎:主要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毛囊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皮肤卫生状况差、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为诱因。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有时顶部有白色脓疱,周围有红晕,可伴有疼痛。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皮肤娇嫩,易因搔抓等导致毛囊感染,成人若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也易患毛囊炎。
疙瘩皮肤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痤疮:轻者仅为白头或黑头粉刺;稍重者出现炎性丘疹,即红色的小疙瘩,直径一般数毫米;严重时可形成脓疱,疙瘩顶部有黄白色脓液;更严重的会发展为结节、囊肿,结节是较硬的疙瘩,囊肿则是含有液体的囊性疙瘩,常伴有疼痛,愈合后可能留下瘢痕。
湿疹:急性期的丘疹多为粟粒大小,密集分布;亚急性期的丘疹相对较小且伴有鳞屑;慢性期的疙瘩皮肤增厚、粗糙,纹理加深,形成苔藓样变的疙瘩,边界较清楚。不同部位的湿疹表现略有差异,如手部湿疹可能因接触刺激物而加重,表现为疙瘩伴有皲裂。
荨麻疹: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发作时突然出现,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瘙痒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若喉头黏膜受累出现水肿,可能危及生命。
毛囊炎:初期为毛囊口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有轻度疼痛,数天后脓疱破裂、结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若为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如马拉色菌毛囊炎,好发于胸背部,表现为半球形的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数量较多且对称分布。
疙瘩皮肤病的诊断方法
痤疮: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如青春期发病、家族痤疮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粉刺、丘疹、脓疱等不同阶段的损害)进行诊断,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严重或疑难病例可能需要与玫瑰痤疮等其他疾病鉴别时会进行皮肤镜检查等。
湿疹:依靠病史询问(了解发病过程、诱因等)、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分布等)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检测过敏原,有助于寻找病因,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能需要皮肤活检来明确诊断,以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
荨麻疹:根据典型的风团病史(发生及消退迅速、反复发生)即可诊断,若要明确病因,可进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异常,过敏原检测可帮助找到诱发因素。
毛囊炎:依据临床表现(毛囊性丘疹、脓疱等)可初步诊断,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通过脓液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来明确病原菌;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则需要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以确定真菌的种类,指导治疗。
疙瘩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痤疮: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等;中度痤疮需联合口服药物,如抗生素(如米诺环素)、异维A酸等;重度痤疮可能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事项:青少年患者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痤疮,以免引起感染扩散及瘢痕形成;饮食上要少吃辛辣、油腻、高糖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局部治疗根据湿疹的分期选择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膏联合保湿剂;慢性期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封包治疗等。系统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严重时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注意事项:患者要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某些化学物质、花粉等;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荨麻疹:首先去除病因,然后使用抗组胺药控制症状,如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有镇静作用,适用于夜间瘙痒明显者,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嗜睡副作用较轻。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伴有休克、喉头水肿等表现时需立即抢救,使用肾上腺素等。注意事项:儿童患者要避免搔抓皮肤,可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记录饮食日记,帮助寻找可能的食物过敏原;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要坚持规律用药,逐渐调整药物剂量至控制症状。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轻者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重者口服抗生素;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需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严重时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注意事项: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免诱发真菌感染性毛囊炎。
总之,疙瘩皮肤病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疙瘩皮肤病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上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皮肤护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