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有特定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分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有多种并发症,可通过临床和实验室诊断,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患麻疹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包括儿童、成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方面。
一、麻疹的定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外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H)和融合蛋白(F),这两种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口、鼻、咽和眼部的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随着飞沫排出体外,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此外,也可通过污染的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但相对较少见。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6个月至5岁的儿童。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群中,麻疹的发病率较高。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人群的免疫水平有所提高,麻疹的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但近年来青少年和成人麻疹病例有增加的趋势。
三、麻疹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患者可有低热、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
2.前驱期(出疹前期):持续约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眼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也是常见表现。在病程2-3天,约90%以上的患者口腔两侧颊黏膜近第一磨牙处可见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这是麻疹早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初为淡红色,逐渐融合成暗红色,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以上,咳嗽加剧,精神萎靡、嗜睡,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啰音等。
4.恢复期:出疹3-5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减轻。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愈。
四、麻疹的并发症
1.呼吸道并发症
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由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也可继发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患者表现为咳嗽加重、气促、发绀,肺部啰音增多等,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
喉炎:多见于2-3岁儿童,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喉炎,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患者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因喉梗阻而窒息死亡。
2.神经系统并发症
麻疹脑炎:多发生于出疹后2-6天,发病率约为1‰-2‰。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稍低。病情严重者可留有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麻疹的远期并发症,较为罕见。通常在患麻疹数年后发病,病程呈进行性,表现为进行性智力减退、肌阵挛、癫痫发作等,最终导致昏迷、死亡。
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在麻疹严重患者中,尤其是营养不良或原有心肺疾病的患儿,可出现心肌炎等心血管并发症,表现为气促、发绀、心率加快、心音低钝等,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并发症:还可出现中耳炎、脑炎等,腹泻在营养不良小儿中较为常见,偶有肝炎、胰腺炎等。
五、麻疹的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麻疹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麻疹黏膜斑、皮疹等)可初步诊断麻疹。
2.实验室诊断
病毒学检查:取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血、尿等)进行病毒分离,若分离出麻疹病毒可确诊,但病毒分离操作复杂,一般临床较少采用。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麻疹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可确诊近期感染麻疹病毒。此外,也可检测麻疹特异性IgG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于诊断。
六、麻疹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应延长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1天。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流通。对患者居住过的房间进行空气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或通风等方法。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8月龄接种第1剂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第2剂。对于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人群,尤其是密切接触麻疹患者的人员,应及时接种麻疹疫苗进行应急预防。麻疹疫苗的保护率可达90%以上,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麻疹病毒的抗体。
被动免疫:对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又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可在接触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能暂时预防麻疹发病;若接触后5-9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但被动免疫的保护时间较短,一般仅维持3-8周。
七、不同人群患麻疹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是麻疹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麻疹后病情相对较重,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护理儿童麻疹患者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呼吸、皮疹等情况。对于发热的儿童,应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避免使用过多的退热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防止引起虚脱等不良反应。同时,要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成人
近年来成人麻疹病例有增加趋势,成人麻疹临床表现有时不典型,发热较高,皮疹可能不典型,但并发症相对较多,如肺炎、脑炎等的发生率可能高于儿童。成人患麻疹后应及时就医,充分休息,加强支持治疗,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
孕妇感染麻疹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对胎儿也有一定影响,可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发生先天性麻疹综合征等。因此,孕妇应注意避免接触麻疹患者,若不慎接触,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注射丙种球蛋白等,并密切监测自身及胎儿的情况。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感染麻疹后病情往往较重,病程较长,并发症多,预后较差。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麻疹患者,一旦感染麻疹,需加强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积极防治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