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膜炎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不同类型传染性有差异,可通过个人卫生、集体场所防护、特殊人群注意等措施预防其传染。
不同类型急性结膜炎的传染性差异
细菌性急性结膜炎:传染性较强,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容易造成传播。由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患者眼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健康人接触后感染风险较高。
病毒性急性结膜炎:传染性也比较明显,常见的如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等。病毒可通过患者的眼部分泌物污染环境,健康人接触后易被感染,且传播速度较快。
衣原体性急性结膜炎(如沙眼):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接触被衣原体污染的手、毛巾、水源等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居住拥挤的地区更容易传播。
预防急性结膜炎传染的措施
个人卫生方面:
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这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因为手部可能接触到各种污染物,再揉眼睛就会将病原体带入眼内。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洗脸盆等个人卫生用品,自己的毛巾要定期清洗、晾晒,保持清洁干燥。
集体场所防护:
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注意公共卫生,定期对公共用品进行消毒,如教室的玩具、毛巾架等。
发现急性结膜炎患者时,要及时隔离,避免其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足,家长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意揉眼、勤洗手等。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老师要加强监管,确保儿童的个人卫生用品不混用。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要注意自身卫生,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果周围有急性结膜炎患者,要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人群,免疫力较低,更容易感染急性结膜炎。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远离可能的传染源,一旦出现眼部不适,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