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因胎龄小、出生体重低致视网膜血管未发育成熟,出生后高浓度吸氧等致视网膜血管收缩阻塞、促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改变,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小、出生体重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早期常无明显眼部症状,进展期可见视网膜血管异常等,晚期可致纤维血管增殖、视网膜脱离等,筛查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制定,病变阈值前或期可采用激光或冷冻治疗,家长需重视按时带患儿筛查、避免不必要吸氧、关注眼部异常以保障视力健康。
一、定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因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未发育成熟,出生后氧浓度变化等因素影响视网膜血管正常生长,进而引发异常血管增殖等病理改变。
二、发病机制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具有阶段性,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成熟。出生后,若吸入高浓度氧气,会使视网膜血管收缩、阻塞,破坏正常血管生长平衡,促使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进而可能导致纤维血管增殖、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三、高危因素
1.胎龄因素: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显著增加,胎龄越小,发病概率越高。
2.出生体重因素:出生体重≤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更易罹患ROP。
3.吸氧因素:出生后曾接受过吸氧治疗,尤其是长时间高浓度吸氧的早产儿,ROP发生风险升高。
四、临床表现
1.早期阶段:常无明显眼部症状,家长较难察觉,需通过眼底筛查发现异常。
2.进展阶段:可见视网膜血管异常,如血管迂曲、扩张,周边视网膜出现无血管区,继而新生血管形成。
3.晚期阶段:可出现纤维血管增殖,严重时导致视网膜脱离,若不及时干预,可致患儿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
五、筛查与干预
1.筛查方案:根据早产儿出生体重和胎龄制定筛查计划,一般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眼底筛查,后续根据眼底情况确定复查间隔。
2.干预措施:依据病变分期采取相应治疗,如病变处于阈值前或阈值期时,可采用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以阻止病变进一步进展,降低视力损伤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是ROP的高发群体,家长需高度重视,严格遵循医生建议按时带患儿进行眼底筛查,以便早期发现ROP并及时干预。同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吸氧操作,减少RO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在护理早产儿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眼部情况,若发现患儿有眼球震颤、视物异常等表现,需及时就医排查,最大程度保障早产儿视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