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视觉发育相关性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的疾病,成因包括单眼斜视致视觉输入被抑制的斜视性因素、双眼屈光度数差异大的屈光参差性因素、未及时矫正高度屈光不正的高度屈光不正性因素、先天性白内障等阻挡光线的形觉剥夺性因素,症状有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龄儿童的视力低下、难判空间位置深度的立体视觉缺失、偏头等异常头位,诊断需经视力屈光眼位等检查,治疗要点为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斜视、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6岁前治疗效果佳需个体化方案。
一、定义
弱视是视觉发育相关性疾病,指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通常0~6岁),因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或形觉剥夺(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等异常视觉经验,致使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水平,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二、成因
1.斜视性因素:单眼斜视时,斜视眼的视觉输入被抑制,长期可引发弱视。
2.屈光参差性因素: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较大(如球镜度数相差≥1.50D,柱镜度数相差≥1.00D),导致双眼成像清晰度不同,大脑倾向于使用清晰眼的视觉信号,另一只眼视觉发育受抑制。
3.高度屈光不正性因素:高度远视(≥5.00D)、高度近视(≥6.00D)或高度散光(≥2.00D),未及时矫正会影响视网膜清晰成像,阻碍视觉发育。
4.形觉剥夺性因素: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阻挡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无法获得充分视觉刺激,从而引发弱视。
三、症状表现
1.视力低下:患儿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例如3岁儿童正常视力应≥0.5,若低于此值需警惕。
2.立体视觉缺失: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深度等,影响精细活动能力,如穿针、搭积木等。
3.异常头位:部分患儿为获得更好视力,会采取偏头、侧脸等异常头位。
四、诊断方法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测患儿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标准需进一步评估。
2.屈光检查:验光确定双眼屈光状态,排查屈光不正情况。
3.眼位检查:观察有无斜视,判断斜视类型及程度。
4.其他检查:如眼底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视觉诱发电位等评估视觉传导功能。
五、治疗要点
1.矫正屈光不正:佩戴合适眼镜矫正远视、近视、散光等,是弱视治疗基础。
2.治疗斜视:对于斜视性弱视,可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方法矫正眼位,促进双眼视觉发育。
3.遮盖疗法: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刺激其视觉发育,需根据患儿年龄等调整遮盖时间。年龄越小,视觉发育可塑性越强,治疗效果相对越好,6岁前治疗效果较佳,6岁后治疗难度增大,但仍可尝试干预。不同年龄患儿需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婴幼儿期发现弱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展规范治疗,密切监测视觉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