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飞蚊症与年龄增长致玻璃体退行性改变、高度近视使玻璃体代谢改变有关;病理性飞蚊症可由眼内炎症(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眼内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裂孔或脱离引起,需通过眼部检查明确诊断,有基础疾病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降低病理性飞蚊症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液化、混浊等情况,从而导致飞蚊症。例如,人到中年后,玻璃体开始出现生理性的老化,原本呈凝胶状的玻璃体逐渐变得稀薄,产生一些混浊物,这些混浊物投影在视网膜上就会让人感觉到眼前有飞蚊状的物体飘动。
近视因素
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飞蚊症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高度近视会使眼球前后径变长,玻璃体的代谢也会发生改变,更容易出现混浊。研究表明,近视度数越高,玻璃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程度可能越严重,飞蚊症的症状也往往更为明显。
病理性飞蚊症的病因
眼内炎症
葡萄膜炎:当眼部发生葡萄膜炎时,炎症细胞会进入玻璃体,导致玻璃体混浊,进而引发飞蚊症。例如,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或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葡萄膜炎,都可能破坏玻璃体的正常结构,产生混浊物。
视网膜炎:视网膜发生炎症时,炎症因子等物质可能扩散到玻璃体,引起玻璃体的混浊,出现飞蚊症的表现。
眼内出血
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会导致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从而造成飞蚊症。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风险更高,进而容易引发病理性飞蚊症。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的血管,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出血等病变,血液进入玻璃体后就会引起飞蚊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生这种并发症的概率会逐渐增加。
视网膜裂孔或脱离
视网膜裂孔:眼部受到外伤或其他因素影响时,可能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玻璃体的液体可能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同时玻璃体的混浊物也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投影,引起飞蚊症。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通常是由于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牵拉等原因引起。视网膜脱离时,玻璃体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同时患者会感觉到眼前有大量飞蚊状物体飘动,这是因为视网膜脱离会影响玻璃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混浊物增多。
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飞蚊症,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来明确诊断。例如,通过眼底检查、眼部B超等检查手段,可以准确判断飞蚊症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以及具体的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或观察措施。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病理性飞蚊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