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术前需进行眼部检查明确白内障程度及眼部其他病变、全身检查控制基础疾病,手术步骤包括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制作角膜切口、撕囊、碎核和抽吸皮质、植入人工晶体、缝合切口,术后要进行眼部护理、观察视力恢复、监测并发症,不同年龄和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1.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散瞳后的眼底检查等,以明确白内障的程度以及眼部是否存在其他影响手术的病变,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眼部情况不同,需针对性全面评估。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儿童患者则要考虑先天性白内障的特殊情况。
2.全身检查:了解患者全身健康状况,如血压、血糖、心肺功能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将病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好血糖水平,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才能进行手术。
手术步骤
1.消毒铺巾:用碘伏等消毒剂对眼部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然后铺上无菌巾,创造无菌的手术操作环境,防止术中感染。
2.局部麻醉:通常采用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麻醉,使患者眼部感觉神经被阻滞,手术过程中患者基本不会有明显疼痛,但不同患者对麻醉的耐受可能有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麻醉方式和剂量。
3.制作角膜切口:使用角膜刀等器械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合适的切口,切口的位置、大小等根据人工晶体的类型等因素决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角膜切口的操作要更加精细,儿童患者由于眼球结构特点,操作需格外轻柔。
4.撕囊:用撕囊镊等器械将晶状体前囊膜环形撕开,撕囊的完整性和大小对手术预后很重要,不同病史的患者晶状体情况不同,如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可能有异常。
5.碎核和抽吸皮质:将硬化的晶状体核粉碎,并将晶状体皮质抽吸干净,这一步骤需要精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对于硬核白内障患者,可能需要采用超声乳化等特殊技术来碎核。
6.植入人工晶体:将折叠好的人工晶体通过切口植入到晶状体囊袋内,然后调整人工晶体的位置,使其居中、稳定,不同类型的人工晶体植入的具体操作细节有差异,同时要考虑患者的用眼需求等因素,比如有老花需求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多焦点人工晶体等。
7.缝合切口:如果是需要缝合的切口,用缝线将角膜切口缝合,切口较小的情况也可能不需要缝合,切口的缝合情况会影响术后恢复速度和效果。
术后护理
1.眼部护理:术后要注意眼部清洁,避免揉眼等动作,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等预防感染。不同年龄患者的依从性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家长协助做好眼部护理。
2.视力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视力恢复情况,不同患者术后视力恢复速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慢,儿童患者则要关注视觉发育情况。
3.并发症监测:注意监测有无眼痛、眼压升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如糖尿病患者要警惕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