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异常视觉经验引发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水平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的眼病,病因有屈光不正、斜视、形觉剥夺、屈光参差,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低下、立体视功能障碍、眼球运动异常,诊断通过视力、屈光、眼底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与弱视训练,特殊人群提示要重视早期筛查、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证户外活动时间并规范治疗以保障儿童视觉健康发育。
一、定义
儿童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等)引发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水平,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眼病。
二、病因
1.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散光等可致视网膜成像不清,长期刺激不足引发弱视,如高度远视患儿因视物模糊,视觉中枢接收有效刺激少而致弱视。
2.斜视:眼位偏斜使双眼视觉输入不等,大脑抑制斜视眼传入信号,久之致该眼弱视,如恒定性内斜视患儿易发生弱视。
3.形觉剥夺: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遮挡视线,使视网膜缺乏有效光刺激,影响视觉发育致弱视,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若未及时手术,易发展为弱视。
4.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过大,视网膜成像清晰度不同,大脑难融合,长期抑制度数高眼的信号致弱视,如双眼球镜度数相差≥1.50D,柱镜度数相差≥1.00D时易发生。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低下:同龄儿童正常视力有下限,3-5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5,6岁及以上为0.7,若经矫正后视力仍低于此即为弱视表现。
2.立体视功能障碍:患儿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空间位置关系,影响精细活动能力,如难以完成穿针、拼图等需立体视的任务。
3.眼球运动异常:部分弱视儿童可能存在眼球转动不灵活等情况,但非所有患儿均有此表现。
四、诊断
1.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测,明确矫正视力是否低于相应年龄正常标准。
2.屈光检查:散瞳验光准确获取屈光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及程度。
3.眼底检查:排除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眼部器质性病变,确保弱视由视觉发育异常而非眼部结构病变引起。
五、治疗
1.去除病因:矫正屈光不正,如佩戴合适眼镜;对斜视患儿评估后考虑手术矫正斜视;及时治疗形觉剥夺因素,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尽早手术。
2.弱视训练
遮盖疗法: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使用,刺激其视觉发育,需根据患儿年龄等调整遮盖时间。
视觉刺激疗法:利用特定光栅等设备,给予弱视眼针对性视觉刺激,促进视力提高。
六、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家长需重视早期筛查,3岁左右进行首次视力检查,定期随访。日常应避免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正确用眼姿势,保证每天充足户外活动时间(建议≥2小时),有助于预防弱视发生。治疗过程中要密切遵循医嘱规范治疗,关注孩子眼部反应及视力变化,体现人文关怀,以科学方法保障儿童视觉健康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