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弱视是眼科常见视觉发育相关疾病,斜视分共同性与非共同性,病因涉遗传、眼外肌等,症状有眼位偏斜等;弱视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等,病因包括单眼斜视等,症状有视力低于正常等,检查含视力、屈光、眼位检查,治疗中斜视部分调节性可戴镜矫正,非调节性多需手术,弱视关键在视觉发育关键期训练,儿童群体需家长定期筛查配合训练,婴幼儿要关注眼位对称性尽早就诊。
一、定义与分类
斜弱视是眼科常见的视觉发育相关疾病。斜视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分为共同性斜视(多因眼外肌协调异常等引起)与非共同性斜视(与眼外肌麻痹等有关);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因异常视觉经验(如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形觉剥夺等)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二、病因分析
斜视病因:遗传因素是重要诱因,家族中有斜视患者时后代发病风险可能增加;眼外肌发育异常、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或神经病变等也可引发斜视。
弱视病因:单眼斜视会使该眼视觉输入受限;屈光参差较大时,两眼视网膜成像清晰度不同,大脑易抑制屈光不正较重眼的视觉信号;高度屈光不正(如高度近视、远视、散光)未及时矫正,可致视网膜成像不清;形觉剥夺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遮挡视线,影响视觉发育。
三、典型症状
斜视症状:眼位偏斜(如内斜视表现为眼球向内偏斜、外斜视表现为眼球向外偏斜等),还可能出现复视(视物重影)、代偿头位(为减轻复视而采取特殊头位)等。
弱视症状: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单眼弱视者可表现为用健眼视物,患眼视力差;还可能存在立体视功能缺失,影响空间定位等能力。
四、检查与诊断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检测儿童及成人的最佳矫正视力,发现视力低于正常范围需进一步排查。
屈光检查:散瞳验光可准确获取屈光不正度数,明确是否存在近视、远视、散光等。
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可初步判断眼位偏斜方向;遮盖-去遮盖试验能检测是否存在隐斜视及斜视的类型等。
五、治疗要点
斜视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可通过佩戴合适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改善眼位;非调节性斜视多需手术矫正眼位,手术时机需根据斜视类型、程度等综合评估。
弱视治疗:关键在于视觉发育关键期(通常0~6岁是黄金期,3岁前为敏感期)内进行弱视训练,如遮盖疗法(遮盖健眼强迫患眼视物)、视觉刺激疗法(利用闪烁光栅等刺激弱视眼)等,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训练方案。
六、特殊人群关怀
儿童群体: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筛查,3岁左右可开始进行简单视力检查,发现儿童眼位异常、揉眼、视物凑近等表现时,要及时就医。儿童治疗过程中需家长监督配合训练,且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避免因不当操作影响治疗效果。
婴幼儿:需关注其眼位对称性,家长日常观察婴儿双眼注视情况,若发现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或眼位明显偏斜,应尽早到眼科就诊,以便早期干预,降低对视觉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