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的引发因素包括屈光不正(远视性、近视性、散光,其中高度远视、中高度近视、散光度数≥1.00D及不规则散光更易致弱视)、斜视(发病年龄越小几率越高)、视觉剥夺(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会阻碍视觉刺激致弱视)、先天性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增加风险)、遗传因素(有家族史后代发病几率增加)。
弱视的引发因素包括屈光不正(远视性、近视性、散光,其中高度远视、中高度近视、散光度数≥1.00D及不规则散光更易致弱视)、斜视(发病年龄越小几率越高)、视觉剥夺(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会阻碍视觉刺激致弱视)、先天性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增加风险)、遗传因素(有家族史后代发病几率增加)
近视性屈光不正:中高度近视也可能导致弱视。当近视度数较高时,视网膜上的成像质量下降,同样会干扰视觉发育。不过相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来说,其引发弱视的概率可能相对低一些,但对于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D)的儿童,也需要密切关注视觉发育情况。
散光:不规则散光比规则散光更易引起弱视。因为不规则散光会使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均匀清晰的物像,破坏了正常的视觉刺激。一般来说,散光度数≥1.00D的儿童,发生弱视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不规则散光的儿童。
斜视
斜视会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一只眼看到的物像与另一只眼看到的物像不能融合,大脑会抑制斜视眼的视觉传入,长期如此就会引发该眼的弱视。例如,共同性内斜视或外斜视的儿童,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矫正,随着年龄增长,很容易出现弱视。研究表明,斜视发病年龄越小,发生弱视的几率越高,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斜视的儿童,弱视的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视觉剥夺
先天性白内障: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会遮挡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无法得到正常的视觉刺激,从而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如果先天性白内障没有及时手术治疗,在婴幼儿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就会极大地增加弱视发生的风险。例如,出生后1个月内发现并手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儿童,弱视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发现较晚,错过视觉发育关键期才手术的儿童,弱视往往较难治疗。
上睑下垂:严重的上睑下垂会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阻碍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视觉刺激的正常输入,进而引发弱视。对于儿童严重上睑下垂,一般建议在2岁之前进行手术矫正,以减少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因为2岁之前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延误手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弱视。
先天性因素
早产: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眼部的组织结构和视觉功能发育可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发生弱视的风险相对较高。研究发现,早产儿发生弱视的几率比足月儿高,可能与早产导致的视网膜、视神经等发育不成熟有关。
低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儿也可能面临视觉发育方面的问题,增加了弱视的发病可能性。这可能与低出生体重儿在胎儿期的营养供应、发育环境等因素有关,导致眼部的视觉系统发育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
弱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弱视患者,那么后代发生弱视的几率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眼部的解剖结构、视觉系统的神经传导等方面,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视觉发育异常从而引发弱视。但遗传因素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增加了发病的可能性,在有遗传背景的家庭中,通过早期的视觉筛查和干预,可以降低弱视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