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盲症部分类型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失明,不同类型夜盲症特点及失明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也会影响夜盲症是否致失明,如先天性夜盲症中视网膜色素变性会缓慢进展致失明,营养缺乏性夜盲症及时补维A可改善,获眼病引起的夜盲症与原发眼病发展相关,儿童、老年人、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合并其他疾病的夜盲症患者失明风险有差异。
一、不同类型夜盲症的特点及失明风险
先天性夜盲症: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常见的遗传性先天性夜盲症类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感光细胞逐渐退化,病情会缓慢进展,随着病程延长,视野会逐渐缩小,最终可能导致失明。一般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可出现夜盲症状,然后逐步出现视野缺损等情况,若不进行有效的干预,多数患者在中年以后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后天性夜盲症
营养缺乏性夜盲症: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维生素A对于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至关重要,它参与视网膜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如果能及时补充维生素A,夜盲症状可以得到改善,通常不会导致失明。例如一些长期偏食、营养不良的人群可能会出现此类夜盲症,在补充维生素A后,眼部症状能好转。但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A得不到纠正,病情持续发展,也可能会对眼部造成更严重的不可逆损伤,进而影响视力导致失明,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获得性眼病引起的夜盲症:某些眼部疾病也可引起夜盲,如青光眼晚期、视网膜脉络膜炎等。以青光眼为例,晚期青光眼患者视神经受损严重,除了会有眼压升高等表现外,也会出现夜盲,随着病情进展,视神经进一步受损,视力会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失明。这类患者的夜盲是眼部其他严重病变导致的,其失明风险与原发眼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病情控制不佳则失明风险较高。
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夜盲症导致失明的影响
年龄因素
儿童:先天性夜盲症在儿童时期发病,若为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儿童期可能仅表现为夜盲,但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进展,失明风险会增加。儿童时期应密切关注视力变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
老年人:后天性夜盲症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如营养缺乏性夜盲症可能与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而一些老年人群患有的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等也易导致夜盲。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眼部病变修复能力差,夜盲症导致失明的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重视眼部健康检查。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直接决定夜盲症是否导致失明的关键因素,但某些遗传性夜盲症可能存在性别遗传差异,如一些伴性遗传的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夜盲症,男性发病可能相对更常见且病情进展可能有其特点,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导致失明风险差异的根本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夜盲症的具体病因和病情发展情况。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夜盲症患者眼部的负担,对于本身有夜盲症的人群,如果不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会加速眼部病变的进展,增加失明的风险。而保持合理的作息、适度用眼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有助于延缓眼部病变发展,降低失明风险。
病史因素: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夜盲症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夜盲症,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会影响眼部病变的发展,进而影响夜盲症是否向失明发展。如果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差,会加速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使夜盲症患者失明风险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