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与高血糖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多元醇通路激活、非酶糖化作用增加等有关,临床分非增殖期(含微动脉瘤形成、硬性渗出、软性渗出、新生血管及伴纤维血管增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阶段)和增殖期(以新生血管形成为主且更严重),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儿童患者需严控血糖并密切监测眼底,女性患者妊娠时病情易加重需孕前孕期及产后监测,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眼部病变治疗需谨慎,长期患病且血糖控制不佳者需规律眼底筛查并及时治疗以保护视力。
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使视网膜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包括微血管壁受损、周细胞丢失、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高血糖还会导致多元醇通路激活、山梨醇堆积,进而引起细胞水肿;同时,非酶糖化作用增加,影响蛋白质功能,导致视网膜组织代谢紊乱,最终引发视网膜病变。例如,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视网膜血管的通透性会增加,血液中的蛋白等物质会渗漏到视网膜组织中,影响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临床分期
非增殖期:
Ⅰ期:微动脉瘤形成,这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早的体征之一,眼底镜下可见视网膜出现一些红色的小斑点,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受损,局部膨出形成的。
Ⅱ期:出现硬性渗出,是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出的脂质等物质沉积形成的边界清晰的黄白色小点或斑块,通常分布在视网膜后极部。
Ⅲ期:有软性渗出(棉绒斑),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缺血性坏死、微梗死灶,表现为视网膜上边界不清的灰白色斑。
Ⅳ期:眼底出现新生血管,但还未形成纤维血管增殖。新生血管是视网膜为了应对缺血缺氧而产生的异常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Ⅴ期:新生血管伴纤维血管增殖,此时除了新生血管外,还有纤维组织开始增殖,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的病变。
Ⅵ期: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由于纤维血管增殖收缩,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这是比较严重的非增殖期表现,会严重影响视力。
增殖期:以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标志,病情比非增殖期更严重,视力下降往往较为明显,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发病后,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较快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可能更为迅速,需要更密切地监测眼底情况。家长应协助儿童严格控制血糖,定期带儿童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干预。
女性糖尿病患者: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情加重。怀孕前及孕期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密切监测眼底,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视网膜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视网膜病变恶化的风险。产后也需要继续关注眼底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可能合并其他眼部退行性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这些病变相互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也需要更加谨慎,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眼部具体病情。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对视力下降的耐受程度不同,需要更注重生活质量的保障,如提供合适的助视器等帮助其适应生活。
有长期糖尿病病史患者:长期患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都较高。这类患者更需要规律地进行眼底筛查,一旦发现病变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激光治疗等,以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保护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