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发常见致病菌通过接触传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等易患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可增加几率有眼部外伤史等更易罹患症状有异物感烧灼感发痒流泪等分泌物增多体征有结膜充血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及结膜刮片细菌培养治疗分局部治疗清洁眼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眼膏全身治疗严重时用抗生素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集体场所防护隐形眼镜佩戴注意事项预后多数及时有效治疗良好不及时不当治疗可致病情迁延引发并发症影响视力。
一、定义与病因
细菌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结膜炎症,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可通过接触传播,比如接触了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盆等物品而被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暴发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且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会增加患病几率,有眼部外伤史、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等病史的人群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患者常出现眼部异物感、烧灼感、发痒、流泪等症状,病情较重时可能有疼痛。
分泌物增多是典型表现,分泌物可为黏液性、脓性等,晨起时由于分泌物粘连可能导致眼睑难以睁开。
2.体征
结膜充血,以穹窿部和睑结膜最为明显。
严重时可能出现结膜水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接触史,比如是否接触过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是否有眼部外伤、佩戴隐形眼镜等情况。
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观察结膜的具体病变情况,如充血程度、分泌物情况等。
结膜刮片及细菌培养:通过取结膜刮片进行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细菌,同时进行细菌培养能明确致病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用药。
四、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
清洁眼部:使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等冲洗结膜囊,以清除分泌物,保持眼部清洁,这对各年龄段患者都适用,儿童清洗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眼部。
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根据病原菌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等因素,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眼膏治疗:夜间可使用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等,持续发挥作用。
2.全身治疗
对于严重的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如伴有全身症状或淋球菌性结膜炎等情况,可能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充分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随意用手揉眼睛,这对儿童尤为重要,因为儿童自我防护意识和卫生习惯相对较差。
患者使用的毛巾、手帕等物品要及时清洗、消毒,与他人的物品分开使用。
2.集体场所防护
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要注意公共卫生,定期对公共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如公共的玩具、水龙头等,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3.隐形眼镜佩戴注意事项
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要注意正确佩戴和护理,严格遵循隐形眼镜的护理规范,如定期更换隐形眼镜、护理液要按时更换等,避免因佩戴不当引发细菌性结膜炎。
六、预后情况
大多数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症状可逐渐缓解,结膜炎症消退。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角膜溃疡等,严重影响视力,尤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延误治疗可能对视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