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包括矫正屈光不正(伴屈光不正的斜视患者据情况戴合适远视或近视眼镜)和弱视治疗(单眼斜视合并弱视用遮盖疗法,屈光不正性弱视在矫正屈光不正基础上训练);手术治疗需考虑手术时机(婴幼儿型内斜视建议1-2岁手术,间歇性外斜视视情况定)、方式(共同性斜视用肌肉减弱或加强术,非共同性斜视先治病因再视情况手术)及术后注意事项(注意眼部卫生、定期复查、特殊人群护理等)。
一、非手术治疗
(一)矫正屈光不正
1.对于伴有屈光不正的斜视患者:
若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患者可能需要佩戴合适度数的远视眼镜来矫正,以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对于调节性内斜视且伴有中度远视的儿童,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后,部分患者的斜视情况可得到改善。因为远视患者需要过度调节来清晰视物,长期的过度调节可能导致内斜视,通过矫正屈光不正,消除了过度调节的因素,从而缓解斜视。
对于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患者,也需要根据验光结果佩戴合适的近视眼镜,以保证双眼能清晰成像,有助于斜视的矫正。
(二)弱视治疗
1.适用于合并弱视的斜视患者:
对于单眼斜视合并弱视的患者,遮盖疗法是常用的方法。即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注视,促进弱视眼视力的发育。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根据其年龄和视力情况确定遮盖时间,一般每天遮盖健眼数小时不等。研究显示,通过规范的遮盖疗法,大部分弱视儿童的视力可以得到提高,同时斜视情况也可能随之改善。
对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在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进行弱视训练,如使用弱视治疗仪进行精细目力训练等,帮助弱视眼提高视力,进而改善斜视。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时机选择
1.不同年龄阶段的考虑:
对于婴幼儿型内斜视,一般建议在1-2岁时进行手术。因为婴幼儿的视觉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早期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双眼视功能。如果延误手术时机,可能会导致患儿形成永久性的单眼抑制,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对于间歇性外斜视,若患者的斜视度数较大,影响美观或出现立体视功能下降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来说,当外斜视的频率和程度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时,就可以评估手术的必要性。
(二)手术方式选择
1.根据斜视类型选择:
对于共同性斜视,通常采用肌肉减弱术或肌肉加强术。例如,内斜视可根据情况选择内直肌减弱术(如内直肌后徙术)或外直肌加强术(如外直肌徙前术);外斜视则可能选择外直肌减弱术或内直肌加强术等。
对于非共同性斜视,如麻痹性斜视,首先需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如果斜视仍不能矫正,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会根据麻痹肌肉的情况来确定,可能需要进行肌肉移位术等复杂手术来调整眼外肌的力量平衡。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术后护理:
术后需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部感染。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防止眼部发生炎症。
术后要定期复查,观察眼位恢复情况。一般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不同时间点进行复查,医生会根据眼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要关注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视功能训练等促进双眼视功能的重建。例如,术后可以进行融合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双眼视功能。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安抚患儿情绪,避免患儿剧烈哭闹,防止眼部受到碰撞等,影响手术效果。同时,要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促进眼部组织的恢复。对于成年患者,要告知其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短期的眼部不适等,并指导其正确的术后护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