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由HSV-Ⅰ型感染引发,诱因有抵抗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分树枝状、地图状、盘状角膜炎等,诊断靠病史症状评估、眼部检查等,治疗用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严重需手术,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预防要增强抵抗力、避免诱发因素。
一、定义与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是最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之一。其病原体主要为HSV-Ⅰ型,多由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的病毒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活化,沿神经轴突移行至角膜而发病,如发热、感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都可诱发。
二、临床表现
1.不同临床类型表现
树枝状角膜炎:初起时角膜上皮出现细小点状浸润,逐渐形成树枝状的溃疡,荧光素染色呈阳性,伴有睫状充血。患者常感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
地图状角膜炎:多由树枝状角膜炎未及时治疗发展而来,溃疡进一步扩大融合成地图状,症状较树枝状角膜炎更为明显,眼痛等刺激症状更重。
盘状角膜炎:角膜中央区出现盘状水肿,角膜上皮一般完整,基质层呈盘状水肿,伴轻度角膜后沉着物,患者可有视力下降,眼痛等刺激症状相对较轻。
三、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如是否有发热、感冒等诱发因素,以及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观察角膜病变的形态,如树枝状、地图状溃疡或盘状水肿等表现,还能看到角膜后沉着物等情况。
病毒学检查
角膜刮片病毒学检测:取角膜病变处刮片,进行涂片染色或病毒培养等,可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如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常用的有阿昔洛韦滴眼液,对于初发的浅表层角膜炎,局部应用阿昔洛韦滴眼液可抑制病毒复制。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糖皮质激素:盘状角膜炎患者如果角膜基质水肿明显,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可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氟米龙滴眼液,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病毒复发或病情加重。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如出现角膜穿孔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术等手术治疗。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时,由于其表达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眼部情况,如是否有揉眼、畏光等表现。在药物使用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阿昔洛韦可能对儿童肾功能有一定影响,使用时需监测相关指标。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病情恢复可能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全身情况,如是否有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用药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对于长期劳累、精神紧张的人群,在患病后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防止疾病复发。
六、预防措施
1.增强机体抵抗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避免诱发因素
注意避免发热、感冒等可能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对于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史的患者,要定期复查,一旦出现复发迹象,如眼部不适等,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