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分为慢性和急性,慢性由多种原因致结膜慢性炎症,表现为眼部不适及少量分泌物等;急性多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起病急、症状明显。诊断靠病史与检查,治疗分别针对病因局部用药,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还需通过保持清洁等措施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结膜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细菌、衣原体等感染未彻底治愈)、不良环境刺激(如空气污染、长期接触刺激性气体等)、眼部疾病影响(如倒睫、慢性泪囊炎等)、长期应用刺激性药物等。
急性结膜炎:通常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病毒(如腺病毒等),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
慢性结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眼部痒感、异物感、干涩感、眼疲劳等,眼部可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晨起时症状稍明显,结膜轻度充血,可伴有睑结膜轻度增厚、乳头增生等表现,病情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急性结膜炎:起病较急,患者常突然出现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眼红、畏光、流泪等症状,眼部分泌物较多,可为脓性、黏液脓性或水样,结膜明显充血,可伴有结膜水肿等表现,病情发展较快,一般在数天内达到高峰。
三、诊断方法
慢性结膜炎: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眼部检查(包括结膜外观观察、分泌物涂片或培养等)来综合判断。结膜涂片检查可能发现少量的炎性细胞等,分泌物培养可明确是否有感染病原体及种类。
急性结膜炎: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病史,结合结膜刮片或分泌物涂片检查等,如细菌感染时涂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细菌,病毒感染时可见单核细胞增多等,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慢性结膜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治疗倒睫、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对于感染因素引起的慢性结膜炎,可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局部点眼治疗。
急性结膜炎:以局部治疗为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可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同时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患者使用过的毛巾等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结膜炎时,由于其眼部发育尚未完全,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对于儿童急性结膜炎,要选用儿童适用的滴眼液,且点眼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眼部。同时要注意儿童的手部卫生,防止再次感染。对于慢性结膜炎的儿童,要关注其生活环境是否存在不良刺激因素,如避免儿童长时间接触污染的空气等。
老年人:老年人患结膜炎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等,使用某些滴眼液时要谨慎评估。对于慢性结膜炎的老年患者,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同时要注意眼部的保健,如避免长时间用眼等。
孕妇:孕妇患结膜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局部刺激性小、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急性结膜炎的孕妇,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眼部的护理,防止病情加重或传染给他人。
六、预防措施
慢性结膜炎: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的环境因素,积极治疗眼部的基础疾病。例如,定期清洁眼部,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佩戴防护眼镜等。
急性结膜炎: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周围有人患有急性结膜炎,要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防止被传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