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在病因上分别因神经核、神经、眼外肌器质性病变或遗传、屈光不正、大脑皮质中枢控制失调等引起,眼位表现上麻痹性斜视患眼偏斜、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眼球运动受限,共同性斜视眼球各方向运动斜视角基本相等、第一二斜视角相等且无眼球运动受限,复视与代偿头位上麻痹性斜视常复视且有代偿头位,共同性斜视一般无复视和不明显代偿头位,治疗上麻痹性斜视先针对病因治疗再用神经营养药物或手术,共同性斜视先矫正屈光不正再手术或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先戴镜后手术。
病因方面:
麻痹性斜视:多因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引起,例如颅内血管病变可能导致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受损,进而引发麻痹性斜视;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病变,也可导致眼外肌麻痹从而引发该病;眼外伤造成眼外肌损伤时,同样可能引发麻痹性斜视。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患病,年龄因素主要影响病因的分布,如儿童可能因先天发育异常导致神经核发育不良等引发麻痹性斜视,老年人则更易因血管病变等原因患病。
共同性斜视: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若家族中有共同性斜视患者,后代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屈光不正也是常见病因,比如高度远视的儿童,由于需要过度调节,容易引发共同性内斜视;大脑皮质中枢对眼外肌的控制失调等也可导致共同性斜视,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时期由于视觉系统发育不完善,屈光不正等因素更易影响其发生发展。
眼位表现方面:
麻痹性斜视:患眼出现偏斜,偏斜方向取决于受损的肌肉,例如动眼神经麻痹时,患眼常表现为外斜视、上斜视等;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即麻痹眼固视时,健眼的斜视角大于健眼固视时麻痹眼的斜视角;眼球运动受限,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转动受限,比如外直肌麻痹时,患眼向外转动受限。不同年龄患者的眼位表现可能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儿童患者若因先天发育问题导致的麻痹性斜视,可能影响其视觉发育,导致立体视功能障碍等问题。
共同性斜视: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时斜视角基本相等;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无眼球运动受限。儿童患者的共同性斜视可能随着生长发育出现度数变化等情况,比如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儿童,在佩戴合适眼镜后,斜视度数可能减小,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斜视。
复视与代偿头位方面:
麻痹性斜视:患者常出现复视,即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这是因为双眼黄斑中心凹不能同时接受同一物体的像,从而产生复视;为了克服复视带来的不适,患者会出现代偿头位,通过头位的偏斜来调整双眼视轴,使两个像尽量重合,以减轻复视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的代偿头位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难发现复视问题,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眼部表现。
共同性斜视:一般无复视,或者复视症状不明显;通常也没有代偿头位,或者代偿头位不明显。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影响其双眼视功能的发育,导致立体视等视功能受损。
治疗方面:
麻痹性斜视: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麻痹性斜视,需针对脑血管病进行相应治疗;糖尿病患者则需控制血糖等。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能对神经修复有一定帮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调整眼外肌的位置以改善眼位和眼球运动。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需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发育情况,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通过矫正屈光不正等改善眼位。
共同性斜视:首先矫正屈光不正,如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远视、近视或散光等;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需先佩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残余的斜视度数可通过手术矫正。手术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主要方法,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附着点来矫正眼位。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其视觉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视力、屈光等检查,确保治疗效果有利于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



